上周六,大学同学聚会,聚会址选择在了重庆,毕业两年,见面了那种久别后的激动难以言表。大家先是吃饭,而后KTV,当中也总缺不了一种润滑剂--酒精,昔日我们班公认最不爱说话的同学也都依依一人一杯将其送下肚,昔日在一起说上两句话就会面红耳赤的,现在见了面也就像遇见了十几年的知己--拥抱、诉说……
吃饭与KTV途中,有不少人酒到半杯放下出门接电话,有热闹之中还坐着默默玩着手机上着QQ发着短信,酒杯到自己面前,还能依旧一杯下肚。当年的那种玩笑话依旧,当年的那些小名儿依旧,当年男女生打闹的影子依旧,狂欢中释放着每个人心中的热情,但也牵动着每个人最真实的一缕情绪。两年来,我们各自忙碌着,工作,学习,谈恋爱;谁谁在考研,谁谁结婚了,谁谁孩子都会笑了,谁谁辞职了还在找工作,谁谁升职了,谁谁的生意扩大到了省、直辖市……出于各位的口中,引来了一双双诧异的表情!
也许,离别再久的相聚也该有言尽的时候,最后,酒精使周围的每一个角落弥漫着迷糊,每个人则在那一隅迷糊中清醒地互记着电话号码,说常聚常联系……
两年来,我们有了各自的生活方式,各自的轨迹,各自都有立足于这个世界的角色。我们聚了,之所以欢乐,在于拥有共同的回忆,之所以畅怀,在于年轻时候的那份青春,那种不懂世俗的纯净,在于那时候我们用力的付出,用力的感受付出时候的那份幸福与快乐。
聚会结束之时,大家说的那句“常联系”久久围绕在我的脑海。“常”是多久呢?一周?一个月?还是几个月?几年?我们分开两年了,两年我们联系多少?两年不通电话不通信息见面依旧热情如火。现在什么步伐都那么快,快餐,网络购物,就算交通也有了高铁;这个城市在迅猛的扩张,一个月前买的“苹果四”,而今“苹果五”又出来了,去年的房价五千每平还能靠近步行街,今年八千每平还只能选择在郊区。社会步伐这么快,而我们大家也快了起来,用力的适应着这样的迅猛,用力的改变自己,从而帮助改变着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才能立足,拥有角色,大家有着相同的特点,也就是“越来越忙”。忙碌的大家,一晃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就算是平时最流行的网络连通工具,我们也不曾真正的聊过心事,有的,就只有那几句客套的问候,那么,我们还算“常联系”吗?
这使我想起了前几个月我老妈一个高中同学急急的找她,哭着喊着说要约她吃饭,说甚是想念,那天她赴了同学的约,回来悻悻然不是滋味。在整个吃饭过程中,老同学一直坐在自己对面拿着电话:“这个标我们能够拿到吗?竞争力最强的是谁?什么背景?”挂掉电话,一遍一遍的上网搜索相关资料。菜上齐了,他依旧忙碌。边招呼边拿起筷子吃菜边说:“没办法, 这单生意必须拿下,如今生意越来越难做,真没办法……噢,老同学,有个小忙你必须得帮帮我……”也许这才是吃饭的实质。对于吃饭与老同学聚会,老妈说,在外吃饭越来越不随心,而若真要聚会,她宁愿自己有空时候出门旅游,到某个城市联系一下多年未曾见面的好友,叙叙旧,一同温习属于她们共同拥有的那些记忆,不带有任何色彩。
其实,大家都有着相互的可言与不可言,可言的都是大家公开知道的游戏规则,而那不可言的,也便是那每个人内心那一隅无人侵入的思想,那一种无人能言的麻木与沧桑。开始围绕工作与物价,然后围绕现状与房价,当谈及个人生活的时候,回答大多以沉默代替,我们一起所关心的话题越来越扩大化,越来越表面化。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过去是那么的美好,即使有再多的不愉快,一同回忆起来依旧能微笑得面若春花,多年后,或许我们忘记了很多当初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忘记了当初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人的样子,甚至连影子名字都记不住了,可是,那份感觉,是永远无法挥去的。
亲爱的你们,我不希望因为这个社会的步伐而乱了我们简单而清纯的内心,我不希望这个快节奏生活方式改变了你们的电话号码和工作以及所处城市的同时还改变了你们的当初渴望平静的内心。即使一年后,十年后,我们再聚在一起,我们还能像当初同桌同室那样,仰望同一片蓝天,拥有同一缕心事,即使不说话,我们默契依旧。
有时候,怀念,不是因为过去多么好,而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