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沧海桑田,悠悠岁月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站台。从陈胜吴广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解放战争,多少志士仁人用鲜血,用生命,为我们谋求到现在的和平和幸福。怀着对先烈们的无比敬仰,生产部工艺三班同仁们去到了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和歌乐山烈士陵园瞻仰烈土,寻找当年烈士的足迹。由于刚好要电大考试,让我无缘再次踏上这神圣之地,可是却勾起我2005年股份团委组织的游红地。谨以此文献给为中华人民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先烈们。时间虽老去,然而你们的精神永不衰。
怀着无比崇高的敬意,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山城。穿过繁荣的市区,天色也渐渐晦暗了下来,仿佛要把我们带回那个动荡的年代。刚一下车,潮湿的空气中便飘过来几滴雨丝,打湿了我的眼睛。模糊中瞧见“浩气长存”的赤色花岗石烈士群雕耸拔入云,仿佛是要在青翠的歌乐山颠仰望黎明。刹那间,我明白,这是烈士在传达他们的遗愿。
我们拾级而上,瞻仰这座高11米,由400多块红色花岗岩石组成、镌刻着九名英雄地群雕--东面:年轻的女战士怀抱着受刑后昏迷过去的同伴的身体,眼中充满无限的关怀和愤怒,旁边一位怒目圆睁的铮铮铁汉,紧攥铁镣,胳膊上的肌肉块块突起,无比的仇恨蕴藏在火一般即将爆炸的身躯里; 南面:小萝卜头偎着两位紧靠着的女战士,手里托着一只和平鸽,他们的神情里充满了幸福和期待;西面:女烈士们手中的红旗绣完了最后一针,正深情地把头伏在红旗上。这鲜艳的红旗,溶入了她们全部的信仰和追求。身后的那位老年烈士,慈祥的脸上写满坚定的信念,他微笑着凝视远方;北面:这位烈士紧靠着战友的肩膀,如亲兄弟一般,炯炯的目光傲视着这魔窟中黎明前的黑暗。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烈士们的爱、憎,憧憬、仇恨,生动地凸现在了坚硬的花岗岩石上,是那样的肃穆,那样的凝重,和着阵阵松涛,把英烈们的长存浩气与苍茫巍峨的歌乐山浑然融为一体 。
在歌乐山下的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中美反动派关押、迫害,血腥屠杀革命者的两口活棺材--“白公馆”和“渣滓洞”。
白公馆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1939年军统局将此改建为看守所关押政治犯。罗世文、车耀先等大批优秀革命者曾在此被秘密囚禁直至杀害。 距“白公馆”不足五华里,就是“渣滓洞”。它原是一个工人采煤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了煤矿工人的住房,将白公馆的政治犯全部迁于此关押。它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两间平房为女牢。关人最多时达三百余人。
走在“渣滓洞”那黑色的走廊上,瞧见四处布满了铁丝电网,墙上写满了软化斗志的标语。这“巴掌般大的一块地,箩筛般大的一块天”,魔鬼们用“五彩缤纷”的手段摧残着志士的身体和精神。
我们凝视着这一间又一间阴暗潮湿冰冷的牢房,目睹着血迹斑斑,代表法西斯罪恶的刑具--老虎凳、火刑、吊刑、辅以灌水葫芦、竹签子、踩杠子…… 听着导游小姐介绍,我们的耳畔仿佛又响起了他们豪迈的誓言:“可以使皮肉烧焦,可以使筋骨折断。铁的棍子,木的杠子,撬不开紧咬着的嘴唇!……”然后含笑告别这黑暗污秽的世界,走向死亡,走向血与火中的永生。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短暂的停留后,我们带走了对先烈们永远的怀念。历史跨越了新的千年,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又多了一番体验:这个肩负历史重荷的民族,这个坚强的、前仆后继的民族,必将在无数前驱者和后来者的奋斗号角声中,风华更茂。这不也正是我们的先烈想要看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