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寨距四川隆昌县城20公里,座落于海拔530米的云顶山上。
相传明朝洪武四年,郭孟四从湖北麻城入蜀,走到云顶山垭,挑行李的箩筐滚下山去,于是干脆就地插田耕种,定居于此了。建大嘴大院 于云顶山下。永乐中,其后代郭廉、郭元柱先后中进士,居高官。郭氏世代簪缨,渐成云顶大族。郭廉归林,于山顶筑小屋数间,因山高取名“云顶”。又几代后,人口繁衍,财产富足,云顶山下继续建庄院多所,山上也常增数檐。致万历时,地方不靖,郭氏因山形以乱石垒墙,围诸小屋于内,以保老幼。墙高数尺,开四门,内围土地二百多,是为云顶寨的雏型,也就是云顶第一次建寨。
第二次建寨在清朝咸丰九年,反清农民义军领袖李永和,兰大顺在云南起义,进兵四川声势浩大,不少城市被攻占。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云顶的十七世郭人镛,家资富有,收租三万多石,占总田产九万七千多石的40%,为保全全族身家性命,特商酌于族人郭祖周,将云顶山全部买下来,招集大批民工,用银子二万多两,坼除原有乱石,用石条,依旧址造寨墙,寨门则拓宽如城门样式,建成后招壮丁(寨丁)百人防守,族人及亲友可避难迁居其中。
第三次扩建在清光绪二十年,郭氏十九世郭书池,从湖北督粮道致官返乡,认为寨子不够坚固美观,便以官奉所得,并将分家时所得挪出四百多石租谷地变卖成现银,更以金竹祠二千多石租的历年积蓄,共二万多两银子,作为建寨之资,招民工三百多人,花两三年时间,升高了墙体,扩大了寨城面积,完善了防备措施。终成为川南地区绝无仅有的大庄园式山寨。
云顶寨扩建后的规模是,东西近长方形体,寨墙周长约1640米,墙地宽度约6米,墙面平均宽度为4.2米,主体墙平均高度为5.2米。墙面外缘建有护身墙高为1米,其上建有垛口,高0.6米。在墙外地形较高墙段的垛口上,砌有.07米高的压墙,以保持高度,防止攀爬,并防寨外高地敌人的子弹或矢箭斜越墙垛而射伤墙垣段低处的防守人员,最高处的寨垟为7.5米,不计压垟为6.8米。墙周围开六门,正门名为通永门,宽3.5米,高4米,寨门以楠木为心,包铁皮,密布铁钉。主要寨门建有门楼,作了望之用,二人日夜轮守,气势雄伟壮观。寨墙四周,凸出的墙体之上,修建有炮楼四座,名为天炮台地炮台大炮台烂炮台,每台置土炮多门,炮楼可观察寨外动向。寨墙均以青条石丁挂砌筑,中间以块石和泥土填实,墙面以石板或三合土筑成通道。
现今公路通到寨前,正门处售门票,还配有讲解。进得寨来,但见寨墙杂草灌木丛生,寨墙顶的垛口、炮楼俱无踪迹,金墨湾、大夫第、新骑龙坳等处房屋建筑仅残存部分,而且大都挂着“此房危险请勿靠近”的牌子,游人只能凭想象去感受当年的神秘景况。不过,我感到最神奇诡秘的还是造化的杰作,寨子能建在“云顶”,且数百年间兴盛不衰,水是决定因素。我看到若干处的房前屋后都有水井,井中水源丰盈,有的甚至在井边还能听到叮叮咚咚的滴淌声音。寨内还住有几户农民,他们种的菜子已经成熟,早包谷开始拔节。
寨内还有一个叫如意池的池塘,古朴的五孔“落虹桥”横跨池塘,站在桥面上望着碧水绿阴边的古典宅院,依稀还能揣摩出当年这座花园的绰约风姿,只可惜同样都封闭闲置日趋破败着,也神秘着更令人多虑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