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想不通高速公路要道上的元谋竟没有直达黑井的公路,铁路却从成昆线通车起一直每天一趟慢车。元谋到黑井的火车只需行驶两个多小时,但每天仅有早上从攀枝花发往昆明这一班,九点半后停靠元谋,然后在十二点左右到达黑井。游客上午游完元谋土林,中午返回县城,得再住一夜,第二天方能乘火车前往黑井古镇。
考虑到时间的紧迫,我两次到汽车站不同的售票窗口询问,希望元谋到禄丰的班车半路有前往黑井镇合适的转车点,售票员都生硬地回答没有,并令我难以置信地叫我明天去坐火车。终于,我向禄丰班车的司机打听到,途中有一个叫高峰的地方离黑井最近且常有面包车前往。欣喜中我自作聪明地买了禄丰班车的半途票,兴冲冲地到高峰后便下了车。
又难以置信的事发生了,高峰虽是禄丰的一个乡,却异常地冷清,并且通往黑井的公路是土路,路况太差司机不愿跑,平常都没有往返客车,偶有客人必须要去的话,都得高价包车。不然得话,只有乘班车到一平浪再转车绕行至黑井。一时间,我有些后悔没有了解透彻便轻率地下了刚才的班车。现在已是下午五点多,不可能再有顺路车去一平浪了,在高峰住下来定然是痛苦的,再者到一平浪也必须住一夜,同样是第二天才能到达黑井,便完全失去了今天离开元谋的意义了。一咬牙,我决定包车,便和一个彝族小伙子讲好,面包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180元。
果然,柏油路跑了20多分钟后便只是土路,长期的雨水冲刷并失修太久,本来不宽的路面沟壑纵横兼大坑小凼,颠簸十分厉害,翻过山后又全是下坡,从山顶到山脚半个多小时可谓险象环生。小伙子全神贯注认真驾驶,技术不差,人品不错,边走边安慰要我放心,他们还是跑熟了这种路的。他还告诉我,这条乡际公路县里立项改造已经几年,他们乡境内已经完成,刚才的柏油路全在高峰乡的地盘上。
而这些没改造的路都属黑井,主要是沿途的村民作难,不认可政府的赔偿标准,不像他们乡的彝胞,充分理解修好公路也能带动沿途农民致富,偏远地区的土地本来就不值钱,改造时占那点地能多补偿点当然好,但多那点钱能用多久?别人输血不如自己生血,他们高峰公路沿线的大多数村民现在的日子就过得很好。听了他的一番话,我不禁联想开去了。民风淳朴敦厚我算在小伙子身上感受到了,这段路真的很伤车,且司机的责任重大,沿途几乎没遇到对头车,他把我送到后很没有捎回客的可能,我知道他的妻儿还等着他平安返回去吃晚饭呢!我们的政府官员们真应该好好体谅群众,切实维护村民的利益并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及时有效地把他们带上文明小康的道路。
下完坡后,汽车很快驶上了干线柏油路,因为黑井镇的标志,即门楼入口售票处到镇上还有一公里来的,小伙子把我一直送到五马桥头才调转车头往回家的路上赶。目送小伙子的汽车绝尘而去之后,我一个人走在春节前夕显得清静的古镇街道上,随便找了一家小饭店仅花20多元三菜一汤饱餐一顿后,我又来到武家大院对面叫永和的私人旅馆中标价50元而实收40元的单间里住下。晚上躺在床上看着电视,想到能按计划如期到达旅程目的地,我欣慰地感到,今天这半天走的冤枉路、花的冤枉钱竟然都很划算啊。
(二)
次日早上,我又起了个大早,先一个人到上游街头外的河边按提示游览了废弃的古盐井,拍了一组照片,8:30后来到旅游接待中心,请了一个导游,让她为我一个人领路和讲解,以充分发挥半日游的效率,省力又省功,我把该拍的照都拍到了。
黑井古镇位于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城西北98公里的龙川江畔,距昆明200公里,距楚雄75公里。黑井自汉朝起开井煮盐,历经2000多年形成一个经济繁荣、多元文化发达的古镇,尤以明清时最为繁荣,有“明清社会活化石”之称。黑井古镇现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云南十大魅力名镇、国家3A级旅游区。
据《黑盐井志》记载:“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间,其一牛肥泽,后失牛,因迹之,至井处,牛舔地出盐,后牛入井,化为石。”为纪念这头黑牛的功绩,遂称此地为“黑牛盐井”,后演化而为“黑井”。
黑井历史悠久,从出土的石、陶、铜器、兽骨等文物考证,早在32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少数民族的祖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息劳作。在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彝女阿招在黑牛的引导下,发现河边山脚处有卤泉自然溢出。从此,黑井先民采卤而食;青铜器时代,他们掘池储卤,用原始的薪炭法制盐;汉代及南诏时期,掘池汲卤,用釜煎盐,黑井盐成为专供王室的贡盐。元代,中央置威楚路提领管黑盐井盐运使司。但在这两千年中,黑井仅仅开挖了两三口盐井。明洪武年,黑井设正五品的盐课提举司,直隶于省。中央从应天府迁来64名身分非同一般的灶丁,大力开发黑井。经过数百年发展,到清朝,黑井盐业到达鼎盛。解放前,黑井设场务公署,但海盐的“入侵”,使昔日富甲一方的盐都,因失去支柱而逐渐走向衰落。
黑井古镇如今仍完整保存有明清时代城镇格局。昔日由于盐的经济地位,四方商贾云集,为文化的发展和辐射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黑井城镇布局合理巧妙,沿龙川江两岸,五马桥把古镇东西两部相连,盛极时十三条坊(街道)、三万多人口把黑井渲染成灯火辉煌的不夜城。沿街、沿江的建筑“一楼、一底、一铺台”,既可家居亦便经商。后街依山,避开喧嚣星罗棋布建有盐商、进士的深宅大院及文庙、书院等。
黑井虽饱经沧桑,但至今仍尚存元、明、清石塔、碑刻、文庙、大龙祠、古戏台,光绪皇帝钦赐修造的“节孝总坊”、“武功将军墓”等20处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民居古宅,风格古朴、稳健,形式多样,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角楼、一颗印以及颇具西方建筑风格的深宅大院比比皆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独具匠心“王”字型结构的武家大院。
武家是清代末年、民国时期黑井镇首屈一指的大盐商,末代主人武维扬曾是云南省第一辆私人小汽车的拥有者。武家大院依山就势,建筑规模宏大,108道门、99间房、三檐六滴水表现得极为张扬,房屋装饰极尽奢华,木雕、石雕工艺精良,整座大院不仅富丽堂皇,还建有隐秘的防御、逃逸设施,当年黑井盐业的兴盛、地方经济的富足由此可见一斑。
古盐坊曾是黑井造盐的核心地点,也是黑井财富的来源所在。巨大的水车、层层叠叠的晒卤台,以及煎盐的工棚都显示着当年盐业的繁荣。
黑井的石雕堪称一绝,不论是柱脚石、石像、石用具,无一不是艺术品。封建王朝用来表彰87位节妇孝女的“节孝总坊”,柱前携带幼狮玩耍的石狮,形态十分生动。
有名的飞来寺位于半山腰,因山势陡峭,从山下往上看,整个庙宇像一只盘踞于山峦的大鸟,仿佛振翅欲飞,又好像刚刚从天空降落停歇。
导游还告诉我,镇外正在修建的是通往元谋的二级公路,两年后再游这条线就会十分方便了。我也恍然大悟,原来黑井通往高峰的公路改造不力,可能因为当地相关人员的精力主要投入在黑元公路的兴建上去了吧!
中午11:30,我来到了黑井火车站,买了回昆明的车票,下午又如期到达了昆明。其时为2011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