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承蒙水富文联季风主席相邀,有幸参加了由中共水富县委、县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魅力水富文学笔会”,面聆省市知名作家及《边疆文学》、《大家》和《滇池》三杂志主编等一行七人的创作感言。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和业余文学爱好者的我,很受教益和启发,并打心底的佩服。
热播电视剧《翡翠凤凰》原小说作者潘灵,首先以其名人效应与幽默风趣及深入浅出加切身体验的演讲深深地吸引了我;接着是著名诗人韩旭和雷平阳的创作理念和感受的坦诚皆毫无保留,循循善诱,字字珠玑,打动了在场听众,也打动了我;其他作家相继发言,且各不重复,均从独到的视角解说了自己的创作感悟和心得体会,并充实了前面诸位精彩演讲的内容。
整理我的印象,我把作家们的演说归纳为几个条目:文学创作要有生活的“煎熬”加上做登临文学殿堂的美梦;胸有郁结心有块垒激情难抑,不写难求心安;再者当然也须一定天赋,具备相应悟性,还要有灵动的艺术思维。
我对这几个条目的理解是,一个人如果有作家的潜质--不长于形象思维就不应强走文学之路--有文学悟性,那他就好比一颗种子,而生活便是土壤和阳光雨露,会“煎熬”(激情冲动)得他不萌发不能自已。种子一旦萌发就要有长高长大参天的强烈欲望,否则,便会屈从于不适的水土被压抑被扭曲甚至被夭折。名山峭崖上的奇松就是接受“煎熬”坚持“做梦”的范例。雷平阳的诗《亲人》如何“炼”成?乃出于一种偏执的“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的乡愁的深刻体验,我想决不是庸俗的政治仆从意识使然。
我一直以为,自己中文科班出身,也爱好文学,有一定语言文字功底和文学悟性,也尝试过所有文学样式的创作,还曾有一些作品也在多个县市省级书报刊变成了铅字。但我有自知之明,有时甚至很有些自卑。因为长期拘限于应试教育的井底,生活天地狭窄闭塞,思维不免僵化老化,还潜移默化于模式套式,所作文章实质上停留在中学生作文的水平,小说尤其缺乏潘灵所讲的画面感和故事性。散文也远不够灵动活跃,诗歌的诗味差欠,戏剧更无戏剧性。一定程度隔绝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少有向文学圈内的行家里手学习交流的机会。
不过,我的文学梦还没有破灭,也许永远不会破灭,我设想着能早几年退休,寄希望在晚年写作能有所突破,在有生之年整出点灵动鲜活的东西,同时,也很想再唱几首好听点的素质教育赞歌,多给单纯应试的作孽教育敲几声振聋发聩的丧钟。
昭通师专中文系的杨昭老师启发自己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修改完善《我的爸爸》作文的事例,不仅对与会的文学爱好者很有启示,对我这个中学语文教师探索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写作也很有教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肯定还谈不上写作的理性认识,第一次写出“我的爸爸又高又瘦又丑,我很爱我的爸爸……”已经够难为的了,而杨老师竟能让孩子感悟并成功改作:我的爸爸又高又瘦,邻居某叔叔1米65的个子有70多公斤,显得很壮实,而我的爸爸1米75的个子才60公斤,显得很单薄。我的爸爸很丑,秀着一头叛徒式的长发。我的爸爸书教得很棒,经常受到他的学生赞扬,我很爱我的爸爸……。
如果用教学的行话来分析评述孩子的这篇文章,可以说,先有概括提领,后有具体描述,生动形象,特征突出,还有鲜明的主旨。出于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之手,真不简单,真是灵气十足。中学语文课真应好好借鉴这种灵光跃动的感悟,少功利性地生搬硬套模式与规范,以免束缚甚至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思维。
其实,中学语文教学在努力完成高考任务的同时,应当自觉地更多地研究探索,让学生更多地获得不仅对高考有用而且对终身都有用的人文素质方面的“双基”,力所能及地避免把语文仅当一次性使用的大学敲门砖,而一旦敲开了门便将砖头弃掷不顾的倾向。几年来,我在这方面写了不少文章,但始终因文章本身缺乏灵动,少有感染打动读者的,而应者始终寥寥。
字典上说,“象牙之塔”比喻脱离现实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而我受作家们灵动思维的启发,也将其作一番创造性的解读:象牙之塔其实也寓意圣洁高尚和超凡脱俗,自然也应该与粗朴凡俗的现实保持相当距离。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象牙之塔应当象征的是文学艺术高雅圣洁的理想境界。有天赋,有悟性,又有生活和有文学艺术修养的人们,就该始终做着登临象牙塔之美梦,不辜负百里挑一,天、地、人三才的机缘巧合,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圆满这瑰丽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