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强烈向往腾冲的缘由有二:一是造化的魅力,即火山造就的地质公园;二是人文的感召,即辉煌的民族荣耀和丰赡的历史积淀。中国第一魅力古镇和顺侨乡,集风光与人文精华于一体,尤让人流连难舍之际不禁盘算着下次再来非得周密计划好在此住上几日不可呢!
和顺侨乡位于腾冲城西3公里,古名阳温暾村。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再从“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取“士和民顺”之意,寄托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雅化为“和顺”至今。据称全乡有1300多户,60O0多人。以华侨出国历史长、侨属多,而成为我省著名的侨乡,全乡侨居国外的人口,为国内人口的100.2%。加上侨眷,为国内人口的167.6%。
自古以来,和顺就是一个文化发达,地灵人杰的地方。走进和顺乡,只见古朴典雅的祠堂、牌坊、月台、亭阁、石栏比比皆是,记载了侨乡曾经繁盛一时的历史和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河边那依依的杨柳,碧波荡漾的池塘,亭亭玉立的荷花,把侨乡的田园风光装点得更加妩媚。“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十人八九缅经商,握算持筹最擅长。富庶更能知礼义,南州冠冕古名乡。”这是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描绘概括和顺特征的著名诗句。
公元21世纪第一个十年,和顺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荣登中国十大魅力古镇榜首。还记得当年在全国十大名镇评选现场直播晚会上,央视名嘴崔永元以其独特的崔氏幽默代言和顺的演讲词获得满堂彩的情景。今查得资料(节选)录入拙稿姑与大家再共享一番。
女士们、先生们、领导们、各位首长:
下午好!
站在这儿,比较紧张。(笑声)我是云南保山市腾冲县和顺镇的代表,我是和顺镇驻北京办事处的副处长,我叫崔永元,谢谢大家!(笑声,掌声)
前面介绍的这几个小镇,被评为魅力小镇,我看是名不虚传,特别是北极村、宏村、西递村我都去过,比我们和顺镇确实强很多。来之前我也打退堂鼓,我跟乡亲们说:“那些地方我都去过,比我们和顺镇确实更有魅力,我们就不要参加这个评比了。”乡亲们说:“去说说吧!哪怕说说咱们的缺点,学学别人的经验,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那我现在就在这儿直言不讳、实话实说,说说我们和顺镇的弱项,希望其他魅力小镇能给我们帮助。
我们和顺镇有很多不足:
第一是历史太短。和顺小镇只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比美国的历史才长四百多年。(掌声)
第二是开放太早。和顺早在四百多年前就开放了,当时乡里人已经走出国门。虽然离我们和顺最近的是缅甸,但是镇上的人走得很远,除了缅甸,他们还远渡重洋,到了欧洲、美洲和澳大利亚。这是他们当时用的护照,现在还保留着。最近都换成那种小红本的护照,统一格式了。出国的人有很多都没有回来,因为他们在国外承担了一些职务。比如有的人在麻省理工学院当了石油学博士,一时难以脱身。更多的人回来了,带回了很多稀罕的东西。我们那儿有局顺口溜:“罗马的钟,英国的门,捷克的灯罩、德国的盆。”这些东西在北京都被装在玻璃罩里,放在博物馆里。但在我们和顺镇,就在街上扔着,因为他们太多了。今天,我随手给大家拿来了两件。这是那个时候他们从国外带回来的望远镜,我现在可以清楚的看到评委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是高尔夫球杆,是上个世纪40年代在我们和顺使用的。还有德国的蔡司照相机、美国的派克钢笔,这些东西就在家家户户随便摆着。
我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我到一个乡亲家里串门。他当时正提着一个泔水桶喂猪。我看见那泔桶上有几行字,就拿起来看,是美孚洋行的油桶。所以,他们对文物不是特别珍惜。建筑上也比较凌乱,有徽派的,有欧式的,也有中西合璧的,建筑不太注意更新,到目前为止,原样保留着。(掌声)
第三是和顺的人不务正业。因为这地方以农业为主,大家的正业应该种田。但是,放牛的老人经常清晨上了山,把牛放在山上吃草,自己却到图书馆看书。农民家里最多的应该是农具,但在我们镇上,家家都有文房四宝。有一次,一个北京的游客到那儿后,要撕我们墙上的一张纸,我过去劝阻。他说想保留这件书法作品。我说这不是书法作品,这是我们贴的计划生育宣传标语。还有,食客在我们和顺吃完饭后,非要把菜单拿走,他觉得那是书法作品,实际上那就是农民随手写的菜单。家家都有文房四宝,可能字确实写得好一点。因为大家爱看书,说话的习惯也和城里人不一样。比如,你碰见我们那儿的老人,他们会问你:"尊号为何?昆仲几位?”我纠正了很多次也纠正不过来,实际上就是问:“你叫什么?家里兄弟几个?”(笑声)但是,因为看书太多,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很多游客都听不懂当地农民说的话。
他们不务正业我觉得和他们爱看闲书有关系。1928年,我们乡里就建了图书馆,当时,还烦劳胡适先生给题了字。后来,楚土南先生、钱伟长先生,都为图书馆题了字。图书馆很气派,大铁门是从英国专门定做的,再由马帮通过山道运过来,现在还在用,门和门锁都还很好。图书馆也没有多少书,只有七万多册,也没有很好的书,基本上都是老书、古书、善本、孤本什么的。每个农民和游客都可以到图书馆去看书。有人说,这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我也认为是,但是,你说农村要这么大的图书馆干什么用呢?
因为书读得多,就出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人,比如,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人叫艾思奇,他写了一本《大众哲学》,他就是我们和顺人。他把书带到了延安,毛泽东还写信夸奖他。你说有这些时间挣点钱多好呢!还有张宝延先生,他是翡翠大王,大家见到的翡翠,都是由他在缅甸发现、加工、制作,卖到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的。我今天带来了一块翡翠玉石给大家看,时间很紧张,来不及说,只能给大家看了。
这是我们和顺乡1946年自己出的报纸,这是毛主席任命人民政府委员时发的,这是他的签名,这是他的通知书,这是当年建公路时候的股票,这是在上海和香港住店的发票,到现在都没有报销。这是和顺乡自己办的刊物,1936年出的第一期,到今天还在出。这是当时的通行证,这是出国必看的一本书,叫《青年宝鉴》,我念四句结束我的演讲:
百岁光阴有几何,何须苦苦营谋;
莫与儿孙做马牛,以免东失西走。
乡亲们说,我们评不上魅力小镇没有关系,但是,希望魅力小镇最后的颁奖仪式在我们和顺举行。乡亲们想看一看,到底中国还有哪个小镇比我们和顺更有魅力。
谢谢大家!
遵循行文章法的照应规范,我画蛇添足地写了个本文的结尾:跟团的时间太紧,走马观花参观和瞻仰了和顺图书馆、滇缅抗战博物馆、艾思奇故居后便不得不随导游跟车返回县城,没能在和顺街巷中散散步,更不能“被”安排在和顺小住一宿吃上一餐,的确很有点失意,不过留作下次重访的期待也还有点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