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一把摇头的风扇,一张凉席,一条短裤,一双凉鞋,一个赤裸的臂膀…这应该是此刻对夏天的最完整描述”。而我则认为夏天是蓝色的,因为她带给了蓝色般地,如梦如幻的童年记忆。
老家依山傍水,山后是一片茂密的松树林,山下是一条蜿蜒清澈的水库。夏日,气温高,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还没有空调等降温设备,也只有那时的夏天才是最纯正的夏天,接受四季带来的原汁原味感觉,那些蓝色夏日证明,人在没有享受高级奢华的物欲时,同样能够顺其自然的抵抗外界环境并且生活得快乐。
每每傍晚,太阳若一只生气的狮子刚退去燃烧在心中的怒火,只剩下一张被气红得通红的脸的时候,村民们,蜂拥朝水库奔去,还没到达水边,一些男人女人们宛如一头头饥渴的狮子老远就朝水里扑去,人水交融,在夕阳下溅起一串串泛出金黄色的水花,爽朗的尖叫声此起彼伏,水库里面好一番热闹景象。那时水库带给我们空调般的凉爽,但却不耗费能源。
午时,烈日当空,娇艳似火。一天几乎不出家门,自个在家里摇蒲扇,女人们做做针线,男人们酣然大睡。门前的水库大概成为大家闭关一天后释放热量享受凉快的唯一场所。张开双臂去拥抱泉水,尽情的接受水的抚摸,水库里的水大多来源于山泉,凉爽的水掩盖整个身子,让人感到透心凉。当然,来水库游泳不仅仅是为了消温降暑,大伙一天不出门自然有很多奇闻怪事、小道消息,借此机会拉拉家常,叙叙感情。偶尔村支书光着身子从水里爬起来,坐在岸边高呼“乡亲们,开会了,点名了!”如果不巧打断了大伙的聊天,他们则从水底下摸起一块石头向老支书的私处砸去,或者激起水花飞溅到支书身上,支书则乐此不疲光着身子在岸边给大家宣读党的思想政策,接下来播种收割的内容。
村子里面没有任何体育设施,村民们也不会任何的体育项目,但大家个个身体结实,黝黑的身子挑起一担一百公斤的农作物去集市走一个来回完全不在话下。游泳没有经过任何的教练培训,从小在水里面泡大自然也就会了,熟练了。对于小孩子来讲不太会游泳,体力也没那么好,许多大人把自家的老水牛牵来,水牛喜水,游不动了就爬在水牛背上,听大人们将一些听不懂,但又很好奇的笑话。记忆中,夏天跟傍晚联系在一起,傍晚跟水库联系在一起,水库跟凉爽联系在一起,凉爽又让人忘记了夏天….
泡完澡,趁凉快,天色还没有完全暗下来,赶紧去田地里做一些农活,夏季没什么重要的农活,最多不过是掰玉米。女的将一个个硕大的掰玉米从高高的杆上掰下来,男的将玉米挑回家,小孩子则用家里的菜刀或镰刀将玉米杆砍倒,老人在家做饭,一家人分工协作,要不到一个小时一大片玉米杆都睡倒在地。城里的人喜欢买我们的玉米,因为玉米很甜,很营养,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讲更喜欢吃的是玉米杆,玉米杆比玉米更甜,他的甜是淡淡的甜,吃在口里淡淡的清香侵入味觉,再到心田,有薄荷的凉爽,更有甘蔗的香甜可口。干完活回家,喝上几碗阿婆在家熬的玉米粥下泡菜,既营养又消暑。那时的我们没有巧克力,没有肯德基,更没有汉堡包,纯粹的全麦馒头,玉米粥,青菜萝卜,然而我们个个从小体壮,时代在进步,人的创造力、智慧也不断在进步,但身体素质则在不断下降。有时在想,到底是人征服了自然还是人“征服”了人。
正是因为夏天很热,所以夏天的风比热更记忆深刻,以前的我们热了习惯往外面跑,因为有风,有人,有凉乘;现在我们习惯往家里藏,因为家里有空调,家里比外面更凉快,群体活动时间越来越少,特别是在夏天。
吃晚饭,用井水冲过澡以后,村民们不约而同的来到水库的堤坝上,水与周围的环境交换热量时会形成空气对流,风自然比较大。皎洁的月光弥漫整个村庄,微风拂过水面荡起一圈圈水波,月光照在上面泛起鱼鳞般的银色,喜欢坐在木板凳上,在奶奶不断摇动的蒲扇下,享受着微风触摸全身,听着阿婆们讲鬼故事,想山的那么是什么,还是山吗?
时光荏苒,又一个夏天来了,喜欢夏天,更多是由于儿时夏天的味道是清甜的,淡淡的,蓝色的,若梦如幻;又一个夏天来了,我还是习惯在最炽热的天气下行走一段路程,无所谓晒黑,无所谓汗水打湿整个身子,只是希望在没有空调,没有太阳伞,没有墨镜的条件下去触碰夏天最真实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