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过年的习俗
分享:
时间:2010-02-09 浏览:313 投稿:离退 文作者:小月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小月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牛年在不知不觉中就要结束了,还有几天就要到虎年了。可不是还有几天吗?昨天在群里看到祝福小年快乐的表情图片,才知道是腊月二十三。
 
    在我们家乡,腊月二十三可不叫小年,叫祭灶,就是祭灶王爷,祈求灶王爷来年能给人们带来好生活。实际上,家乡在祭灶这一天,通常是大扫除的日子,那是在春节前的最后一次大扫除。儿时,记得每到这一天,妈妈就早早地起来,把一家人的被子拆掉,先放在一边,然后戴上帽子、换上一身待洗的脏衣服,将扫把捆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便在小小的屋子里扫将起来,我就带着弟弟妹妹拿着抹布,跟在妈妈的身后忙碌着。小屋在我们的清扫下,变得干净亮堂起来,然后妈妈让我们换下脏衣服,与拆下的被褥一起装到一个柳条编织的篮子里,带着我和弟弟到村东头的水库洗涤。
 
    水库边早已聚集着很多大姑娘小媳妇,在搓揉着手中的衣物,天空蓝蓝地,水库边山上的松树郁郁葱葱,映在水库里的倒影闪闪烁烁;冬天的阳光暖暖地,晒在人们的身上,很是惬意。妈妈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坐下,把带来的衣物、被褥先浸泡在水里,然后开始搓洗起来。水库的斜坡都是用大石头砌成,很干净,妈妈每洗好一件,我和弟弟便帮助妈妈就地晒在那干净的石头砌的斜坡上,等到全部衣物都洗好,先晒的衣物已经差不多干了。在回家的路上,那柳条篮子里便都是叠得整整齐齐的洗得干干净净的被褥和衣物了。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北方都是吃饺子,南方并不太在意这一天吃什么,记得家乡,每到这一天,我们就问妈妈“今天是祭灶,我们吃什么呢?”妈妈总是回答一句“有什么好吃的啊?给你们手擀面条吧。”一顿手擀面条,在那个时候便是奢侈的饭食了,所以,就是一顿手擀面条也并非是家家都能吃得起的。
 
    腊月二十三过后,就有人家开始杀猪了。我们家不养猪,堂屋的大奶奶家每到过年就要杀猪,这个时侯,妈妈就从箱子底翻出一个手绢包,从里面数出几张纸币,去大奶奶家买回几斤肉,那是当猪还圈养的时候就跟大奶奶说好了的。妈妈总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后的某一天,带着我到市里,再买上几斤带鱼回来,然后,在今后的几天里,妈妈便开始年饭的准备,忙碌了几天之后,餐桌上就有了一大瓦盆的猪肉烧粉条、大白菜,一大盆带鱼烧黄豆,或者带鱼烧花生米,一大碗油炸肉丸子,一大碗汤圆馅,还有一大碗肉馅,那是准备初三包饺子用的。为了防止我们这些馋猫和老鼠的偷袭,妈妈往往把做好的汤圆馅装在一个大碗里,再放在一个柳条篮子里,高高地挂在房梁上的一个钩子上。那用花生、红糖、芝麻、猪油制作的汤圆馅香味扑鼻,太有诱惑力了,自然难逃我们的“青睐”,我和弟弟趁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拖过吃饭的小桌,放上小板凳,再站在小板凳上,取下篮子里的汤圆馅,抠出一块送进口里,那个香啊!即使妈妈发现后,挨一顿臭骂也觉值!
 
     大扫除之后,就是贴对联。不过贴对联很有讲究,若是家里当年有亲人过世,那是不能贴红色的对联,只能贴白色的,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依次是蓝色、黄色、绿色,大概要到第五个春节才能贴红色的对联呢。所以,家乡的人只要在春节期间见到某一家对联的颜色,就知道这户人家的亲人过世的年头。
 
    年三十的晚上守岁(这一点全国都差不多吧),也叫烤元宝火。家乡的冬天很冷,常常是大雪纷飞、寒风呼啸。年三十的晚上,在奶奶家的堂屋中间,放一个火盆,火盆是妈妈用黄泥做的,盆上架着一个大树根,那是小叔从山上刨来的,树根很大,烧一夜绝对没问题,火苗在火盆上跳跃着,不时发出噼啪的响声,很是喜庆;我们围在火盆边,一边吃着炒花生、葵花籽、糖果,一边听奶奶讲故事。那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时候。就这样,往往是到后半夜,困的眼睛都睁不开,还是舍不得离去。
 
    初一的早上,当我们睁开眼睛的时候,枕头边上早已摆放着妈妈为我们叠得整整齐齐的新衣服,伸手一摸枕头下面,就有一个红包,里面装的是给我们的压岁钱。别看只是一毛钱,可在那个时候,对于我们来说,可是一笔巨款!我早就盘算着拿到这一毛钱“巨款”的时候,为自己买一本渴望已久的小人书、买一盒向往已久的水彩颜料。
 
    穿上新衣,揣好压岁钱,吃掉妈妈为我们煮好的汤圆,(初一早上必吃汤圆也是家乡的风俗),然后我牵着弟弟的手,去给祖奶奶、奶奶、堂屋的二奶奶拜年,在她们那里,我们又可分别得到两分钱或者五分钱的压岁钱,两分钱可是卖的一个鸡蛋的钱哟,而五分钱就是卖的两个或者三个鸡蛋的钱呢。这样一来,我的“巨款”又得到增加,随着“巨款”的增加,我又盘算着再给自己买上几本早就想买而未能买成的小人书。
 
    在家乡,初一天的讲究很多:不动刀子、不扫地、不串门;初二才开始串门,一般是初三开始串亲戚,或者请客。初三这天,不管是来了亲戚还是到亲戚家做客,一般是吃饺子。剁好了白菜、粉丝,加上生姜末葱花,拌上早就准备好的肉馅,把面团揉了醒、醒好了再揉,一家人围在桌边,擀的擀皮,包的包饺子,桌边放一个很大的柳条编织成的簸箕,(家乡叫簸蓝,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两个字),一边包饺子一边唠着家常、话着桑麻,家长里短,屋里屋外,几乎是一年中所有的话题都在初三这天包饺子的时候说完,那个氛围,那个温馨,那的和睦,啧啧,很有意思。
 
    春节那几天,也有很多文艺活动,通常是在村子中间小学校的球场上的戏台上,村子里的年轻人自编自演,或者按照传统的脚本演唱一些传统戏,留在记忆中的传统戏叫淮海戏,许是打小就听惯了这种家乡戏吧,到现在还能哼上几句呢。
 
    到了十五,年才算是过完。这边把十五称之为大年,而在我们家乡,十五是小年,春节那几天才是大年。叫法不同,意思基本一样。十五过后,春节也就算是过完了,接下来便又是新一年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播下希望的种子,期盼着秋天的收获、冬天的储藏、有一个春节的来临。
 
    过去了很多年,在外面飘荡了几十年,也过了很多春节,唯有家乡春节的习俗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