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史稀稀拉拉,缠缠绵绵也有个两千多年,假设“千古一帝”是千年出一个,那应该冒出三个才合理。关于“千古一帝”,因为皇帝总数也没上千,所以十四亿位中国人是不会有十四亿位人选的。但要评出个统一的名单,在这个文化多元、信息爆炸的年代,跟亚盟成立一样遥遥无期。我会对此感兴趣是因为某天看到明成祖朱棣的简介,关于他的评语有一个词--千古一帝,应该很多人对此并不认同。至于明成祖是否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号,我开篇可不会立论,我又不是写议论文,更不是八股文。
若论“千古一帝”,始皇帝赢政占有很大优势,作为中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皇帝,结束春秋战国乱战史,实现一统天下,单论这份功绩,“千古一帝”的评价又有何过?北抗匈奴(又名犬戎),南征蛮荒,秦始皇从来不是一个会选择“停下”的皇帝。当然有很多很多很多人不喜欢他,至于原因,说不定十四亿中国人就有十四亿个说法。个人感觉秦始皇有个很吃亏的事件--焚书坑儒,儒家在中国封建史后半段完全独霸的地位,史评自然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还有一个关于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文人造假的传承真是令人叹服,以秦人的严谨,长城怎么造成“桥粘粘”,“楼脆脆”?不过从史料来看,秦始皇确有不少暴政,为人也可能很“暴虐”,在极大多数的道德家眼中,“暴君”一说是真得不能再真的事实。然而史上有所成就的皇帝还真难找出个道德君子(纵是唐太宗李世民,也做过杀兄夺位的事)。
在公元前的这一个千年(秦国统一于公元前221年,其实也就两百多年),秦始皇拿走“千古一帝”的名额,就有些委屈另一个雄主--汉武帝刘彻。汉武帝是个很令人欣赏的皇帝,或者说是一个很幸运的皇帝,汉族的正式成形,农耕社会生产力大步提高,封建制度巨大优势开始显现,历史给了汉朝称雄世界的基础,汉武帝的绝世才华刚好配得上那个年代。匈奴,这个欧洲史上号称“上帝之鞭”的民族,不过是被汉武帝驱离老巢的丧家之犬而已,他的存在先是给刘邦闹出个“白登之围”的笑话,最后却成就了卫青,霍去病两位千古名将的无上荣耀,尤其是霍去病,“冠军候”的称号也只是刚够匹配他的成就,中国封建史上的名将也只有霍去病配得上“冠军候”这个称谓。西汉成就了汉武帝,汉武帝也成就了西汉,“汉族”这个称谓也是这个朝代赋予的,中国也是从这个朝代起领跑于世界,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乃至西汉名将陈汤发出一名狂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大宛国就因汗血宝马事件而被灭国。如果不论秦始皇,汉武帝是很当得上“千古一帝”。
进入公元的第一个千年,唐太宗李世民应该是人气最高的候选皇帝,唐朝是中国封建史的第二个高峰,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无可比拟,突厥人取代匈奴人成为中原崛起的牺牲品。唐太宗作为一个皇帝,从头到尾都很称职,很优秀,也是历代皇帝的典范。但以“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的封建观点,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可谓是弑兄篡位,只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封建思想何必理会,朝代更替不一样是在重复着“叛君”“叛国”的胜利。唐朝在国力、军力上表现强大之外,文化也表现出许多特别之处,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也只有这样强大的朝代,这样特别的性别文化(中国封建史上男女最平等的朝代)才会出现。武则天留下的无字碑可谓是给了封建卫道士一个响亮的耳光,只是武则天与李世民相比还是有高下之判。唐朝在科技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度,唐朝喜欢宣扬自己的文化,对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大影响,尤其是对亚洲的影响。以唐太宗李世民对唐朝的贡献,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贡献,“千古一帝”确是实至名归。
公元的第二个千年是以宋朝开始的,这是一个创造科技、文化又一巅峰的朝代,但军事上失败使得宋朝更像是一段屈辱史,风花雪月看似风雅,却是亡国之志。其后的元朝把国人分成四等,而且保留奴隶制度,与其说是封建社会,不如说是奴隶社会。元朝除了国土广阔外,对世界的发展毫无裨益,反而是让历史的车轮倒退了不少。可能放在世界史上,成吉思汗可谓是“千古一帝”,但放在中国封建史上,这么一个破坏,阻碍社会发展的皇帝(应称可汗)若称“千古一帝”,那评判的标准也未免太儿戏了。
元后即是明朝,大明王朝在很多人眼中似乎都不是一个很怎样的朝代,明朝确实没有汉朝、唐朝那种站在世界巅峰、无敌于天下的王者风范,也不再有汉朝那“虽远必诛” 的霸气,也不再有唐朝那“教化四方”的豪气,但明朝真的很不济吗?在蒙古人统治全世界时,是明朝第一个彻底打败蒙古皇室,元大都、元上都是明军打下的,在捕鱼儿海,明水军更是把元朝皇室一网打尽。 相比宋朝,明朝不再是一段屈辱史,农耕社会的优势也得以体现,明朝对开疆拓土的意愿不大,立国后对外战争不多,这与朱元璋“固守本土”的思想关系甚深,明朝的周边多是草原、沙漠,对于农耕社会而言,那只是些毫无价值的土地而已。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和刘邦一样在后世得到的评价都不怎样,封建社会讲究“士农工商”的排序,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永远都不是士子眼中的理想皇帝。朱元璋的晚年也可说是很暴虐,诛杀了全部的开国功臣,但其实这应是一场政治布局,朱元璋想把他的继承人打造成“仁君”,那这些功高震主,尾大不掉的开国功臣自然只能由朱元璋本人来处理。
明成祖朱棣让朱元璋的诸多打算付诸流水,朱元璋防住了外人,却想不到自家人竟打了起来。朱棣的篡位(这是实打实的篡位)反而令明朝走向巅峰,五次征讨蒙古,前三次把对手打得落花流水,创出步兵打骑兵的典范,后两次蒙古人望风而逃。在这一时期,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顺便也赚了一笔,还在斯里兰卡搞了场登陆战,可谓是过了一把“世界警察”的瘾。彼时明朝把越南、缅甸等国吞并,在菲律宾港口开府理事,对东南亚有着绝对的控制权与支配权。撇开元朝,明成祖时期的疆域应该是中国史上最为广阔的(有人说清朝的疆域要广阔,但以拥有任命权为标准,明朝可控疆域明显要广阔)。明成祖武功很盛,文治方面就略显少,主要成就是《永乐大典》,世界上的第一部百科全书,最难得的是无删节,无改动的收录。史上也有人给了明成祖“千古一帝”的评价,在公元的第二个千年中,明成祖的成就确有资格来争夺一番,只是这一对父子互相比较,都不太具有优势。
说起明朝皇帝,确也出了极多的怪胎,有立志当木工的,有强烈恋母情节的(汉朝出了个断袖之癖),然而也有一个很特别的道德典范--明孝宗。这是个极符合儒家思维的皇帝,拥有勤勉、节俭、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等等诸多优秀品质,以至于清人写的明史都赞其“恭俭有制、勤政爱民”(明史向来都故意贬低明朝皇帝)。但这些都算不得什么,明孝宗最特别之处在于他只娶一个老婆,而且也只宠幸这一个女人,他可能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的真正意义上实现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明孝宗与张皇后同起居,大臣劝他纳妃,他以“家事”为由推掉,单论对爱情的忠贞可谓是“千古一帝”(与之相较,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所谓爱情不过是个笑话而已)。
关于中国封建史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我实在是弄不懂为何会冒出一个所谓的“康乾盛世”的说法。论生产力,这个时期也不过是恢复明朝和平时期的水平,没有半点进步,却比不上明中期张居正锐意改革时的水平(张居正的改革是中国封建史后期的经典之作,可惜后世的皇帝都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明朝中后期所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也被强行扼杀,若像明朝那样发展下去,中国可能会进入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论文化,文字狱的频频出现,文艺工作者人人自危,却还有那乾隆帝自以为是的文学大才,而那部《四库全书》也不过是删删减减,随意窜改的收录,与三百年前的《永乐大典》差着不只一个档次;论科技,清朝已是严重落后于西方,却不思进取,自以为是得对那些“奇技淫巧“加以排斥(明末时,中国科技已开始落后于西方,但明朝人是持学习态度,仍能赶上西方水平);论军事,且不说清末被小日本欺负(与之相应,明末可是在朝鲜这同一个战场把倭寇收拾得惨不忍睹),就说清初与俄罗斯一战,康熙签订了一份自以为是的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打了所谓的“胜仗”(其实对方不过是几百人的兵匪)然后签割地条约,这是在开国际玩笑吗?还有与那缅甸打了数十年,前中期还大为吃亏,最后也不过拿回原有的地盘,没占到一点便宜。可在明成祖时,越南,缅甸合在一起不过是大明的一个行省而已;五征蒙古时,伏尔加河也不过是用来洗马的河流而已;莫说是割地,纵是一两银子的赔款,明朝都不曾出现过,即使是在土木堡大败后北京被围时,明朝军民、朝堂都绝不言议和。
在那所谓的“康乾盛世”里闹出如上的种种“笑话”,康熙与乾隆参评“千古一帝”的资格实在是很不足。而在这公元第二个千年,以个人之见,还是想把“千古一帝”称谓给与明成祖朱棣,他在位时,明朝上下缔造了中国封建史上真正意义的最后辉煌,这时的中国,科技依旧在世界前沿(已无多少优势),军武之盛,仍可横行天下(扮演过世界警察),生产总值(即GDP)占世界的一半以上。不过“辉煌”这个词一带上“最后”,真是很令人心里不舒服。
照惯例,写完这些后是要唏嘘一下的,发些感叹,不过又嘘又叹的很不合我的风格,也懒得再去写。只在最后再写上心目中的“千古一帝”:公元前一千年,秦始皇赢政;公元第一个千年,唐太宗李世民;公元第二个千年,明成祖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