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千年古镇(一)
分享:
时间:2008-01-09 浏览:362 投稿:null 文作者:退休办 杨伯荣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退休办 杨伯荣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绚丽多彩的十月,我骑着单车,从水富出发,在川南黔北蜿蜒曲折的山区公路上跋涉,经长宁、赤水、合江、江安等地,行程四百多公里。大自然生机盎然,群山叠翠,江河扬波,阳光明媚,空气清新。赤水十丈洞大瀑布落地滚雷般的咆哮,四洞沟幽幽山泉的低鸣浅唱,令人赞叹。炳安、大同、尧?、福宝四个独具风格的千年古镇无言地叙述着悠久的故事。

    隔着赤水河眺望炳安镇,犹如一条碧绿的缎带系着的玛瑙。成排的吊脚楼,牢牢地屹立在江岸赭色的山岩上,高矮相间,错落有致,大红灯笼像燃烧的火把,分外醒目,小青瓦、棕色房组成的小镇,依偎在青山绿水间。你说它是一幅画,或说它是一首诗,都妙。

    跨过晃晃悠悠的铁索桥,顺着斑驳的石板路在小镇探访。东西两个场口都耸立着高大的石门,虽经风吹雨打风化严重但有一夫当关的威严气势,显出兵家必争之地的气概。从清代绿营,到民国时期的川、滇、黔军,曾先后扎营于此,可贵的是1935年1月25日,林彪、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突破川军防线,攻占炳安,并指挥了炳安、柏杨坎、七里坝、黄陂洞战斗,揭开了“四渡赤水”的壮丽序幕。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艺术的大手笔,也是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谱写的英雄战歌,镇后的山岗上至今还长眠着牺牲了的红军战士。在红一军团部和红二师部旧址参观的人骆绎不绝,有老有少。人们以崇敬的心情仔细地观看这两间木板房里陈列着的历史图片和实物资料,缅怀着那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

    灿烂的阳光洒满了小镇。这个曾经硝烟弥漫的小镇,这个曾经商贾汇聚的商埠,趋于平淡和宁静。但吊脚楼在,客栈、饭店、茶馆沿街比比皆是。小镇人家大多以此为业,勤劳地打理着生活,延续着安宁祥和的小镇神韵,如同那条赤水河,澄碧如洗、波澜不惊。

    大同河畔大同镇,竹林深处有人家,我赶到大同,已经时过午后。乍一看小镇人家关门闭户的不少,街上静静的,行人寥寥,偶尔有三三两两的游客,端着相机左顾右盼。大同原名大洞,盖因在该镇发现一个东汉年间储藏物品的大洞穴,距今有二千多年了。明清以来,因川盐入黔,山货进川,商人幅凑,遂成集镇。至今还依稀残存着商人会馆、豪宅大院和望族祠堂。然而斗转星移,铅华不再,就连曾经视为神圣的郑氏节孝牌坊,也只能在竹林中孤独地听风唱着挽歌。

    一条两公里长的小街顺着大同河就着翠竹山坡,蜿蜒曲折。丹霞石铺成的石板街两侧,吊脚楼、木板房鳞次栉比。它们多用当地盛产的木材、杉皮、楠竹所建。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淋,多少有些退色了,变形了。有些窗棂和望柱上的雕花,明显地留下了人为破坏的痕迹。那是在风狂的年代留下的伤痛痕迹。在建筑上凸现出一副饱经沧桑的老态。正在叹息时,一个旅馆老板热情请我进家喝茶。他告诉我,今天不赶场,所以很冷清,如是赶场天,小街很热闹,茶馆、饭馆少有空座。我们谈到小镇的保护时,他也爽快地表示了不满意的地方。再看了他的小旅馆,布置得干净整齐。他说,不少来旅游的文化人,常住在他这里。他的子女在外地上大学,一家人衣食无忧。对自己的生活他已经满足了。

    确实,大同给人的印象还停留在自给自足优悠闲适的状态。

    然而,大同曾经是一个军争兵燹的战场。1862年太平军石达开的前卫部队与清朝地方武装连续激战十余次,时间长达半月之久,胜败难分。后来,清朝大量援军从合江进逼大同,双方力量悬殊,太平军只得被迫退而入川。我无力描述当时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残酷景象。只见后来的记载是血流成河,尸骨蔽野,令人毛骨悚然,惨不忍睹。现存的观音殿,据说就是为了那时超度亡灵,祈求平安之所建。

    在原大同区公所旧址,我们听到了一段革命斗争的佳话。1935年5月,中共川南地下党在石顶山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了川滇黔红军游击队,夜袭大同区公所,俘虏团丁,缴获枪支30余支,子弹两千多发,首战告捷。此举打击了敌军气焰,有力地配合了红军主力“四渡赤水”的战略部署。

    硝烟散去。历史的步伐,坚定地走到今天。在大同镇的新区,一幢幢新建筑正在拔地而起,新建的公路大桥横跨大同河上,过去的闭塞的交通改善了。大同人正在招商引资,追赶着经济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