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间:2008-12-15
浏览:331
投稿:null
文作者:合成 郭琳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合成 郭琳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题记:他们背井离乡跋涉千里,他们不辞辛劳日夜奔忙,他们不惧苦不怕脏,环境恶劣空气稀薄的罐体内有他们辛勤的汗滴,条件艰苦直入云霄的高塔上是他们的主战场……当一根根管线露出新颜,一台台设备安然运转,他们已然收起行囊,悄悄远行。而这里,将会留下些永恒的回忆。
序曲
水富的冬天原本就分外阴冷,寒风萧瑟,落叶飘扬。前几日的阴雨更使本就寂静的街道显得冷清许多。就是这样的冬日里,公司年度大修如期而至。不知道是检修现场的火热激情驱走了寒流,还是众多外援兄弟单位人员鼎力相助的温情捂暖了寒冬,总之大修伊始,天气却开始一天天好了起来。在这样的一个检修季节,我被抽调到电视台协助进行宣传报道工作,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也事实上成为我感受检修的最好机会。
检修开始后,每次走进现场,我总觉得它是那样的热闹:敲击声、打磨声、吆喝声、起重哨声响成一片,令人瞬间便融入了那样一种充实的氛围,而热闹的现场同时也是美丽的,犹如一副五彩斑斓的水墨画,画卷的主色调是咆哮了40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安静下来的银灰色主装置,流动的一顶顶蓝帽子是公司本部检修人员忙碌的身影。一顶顶白帽子的存在,便向人们讲述了安全监督关注的目光,或者检修人员们不时也能从中寻找到自己部门领导的身影。最少要算穿梭其间的零星红帽子,那是公司领导在亲临现场指导工作。画中最惹眼的永远是外来检修人员,一眼看去,橙、土灰、藏青五花八门,他们穿的衣服颜色不同,样式也不同,还说着不同的方言俚语,但管廊上、塔罐中、炉膛里、设备旁处处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纵横交错的管廊中,金光闪烁、焊花飞舞,是弘旭师傅在焊接管线阀门;空气稀薄的罐体内锤声阵阵,是天鸿师傅们在修补衬里;直入云霄的高塔上舞动着手臂,是河南防腐的师傅们在刷油漆……这样的检修场景中,令我感动的瞬间永恒在哪里?
大爱无言
大修开工的同时,我们的宣传工作也随之全面展开,我所在的宣传报道小组听上去很正式,但实际上一共就两人,这天的任务是到现场对关键控制项目进行跟踪报道,组长杨师兄的带领下,我俩要对合成片区的所有检修项目展开梳理。
走进冷冻系统,一股刺鼻的氨味扑面而来,熏得我们睁不开眼睛,眼泪立即就流了出来,完全不受控制。一旁的弘旭师傅们却置若罔闻,埋头专心做着高压换热器120C、121C的保温拆除工作。一张张银光闪闪的保温皮从他们手里轻巧脱落,模糊地映出他们专注的神情,淡淡的阳光下,他们或站、或蹲、或弯着腰的身影拖得老长老长……
下一站是转化废锅。沿着一段炉的楼梯往上爬,我们一路走一路问,上了云梯又下云梯,七拐八绕,最后才在一个极不容易被人察觉的角落,找到了正在清洗螺栓的天鸿检修师傅。天鸿师傅说,他们的任务正是更换废锅芯子。高高的转化炉旁地势狭窄,两台废锅共有大大小小200多颗螺栓,而师傅们仅两天就全部拆除。没能亲眼目睹他们打螺栓的火热劳动场面,我很难想象他们是怎样在这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默默无闻的出色工作的。我们到达的时候,废锅的旧芯子已经吊走了,师傅们有的在抬煤油,有的在传递螺栓,有的在用刷子清洗螺栓锈迹,更有的深入废锅十多米深的筒体内修补衬里。筒体内光线昏暗,除了陆陆续续传来的“叮叮咚咚”的敲打声尚且知道里面有人工作外,别的什么也看不见。凭着想象,我能感受出在狭小的筒体里展开检修的高难度:空气稀薄、空间狭小,几乎没有光亮,更无人喝彩,但从筒内传出的不间断的敲打声中,我读出了天鸿师傅们早把困难置之度外的豪情。当我问及他们来此大修的感受时,他们没有提起半个“累”字,却不住的赞扬我们公司的服务周到,吃的住的都安排的很好,还有免费医疗服务和一直奔波在现场的送水女工。
我想,所谓的大爱无边就是如此吧,在我们和众多兄弟单位彼此的心里,早已超越了单位的界限,圆满完成检修任务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缘份天空
隔天一期的大修新闻对于我们来说压力很大,然而每次走进现场,总能听到一些新消息,看到一些感人的画面,常常给人不说不快的感受。这期,我们组的任务是做氨罐物检的新闻。
塔罐林立、管如蛛网的合成大修现场,远远我们被巨型吊车直指云天的起重臂吸引住了,走近一看,原来是赤天化220吨级的吊车在配合我们公司的自有吊车进行个头最大的高压换热器吊装。所谓艺高人胆大,只见吊车师傅两眼凝视,从容不迫,娴熟而平稳的转动着方向盘,在师傅熟练的操作下,强壮有力的起重臂在空中耍着杂技。眼看着吊起来的重物越来越靠近设备、管线时,我急得伸长了脖子,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但每次总是虚惊一场,自己吓自己罢了。在哨声的统一指挥下,起重臂总能巧妙的避开每一处险阻,二者配合的天衣无缝。有赤天化师傅的鼎力协助,高压换热器的吊装工作很快就成功完成了。
来不及做过多停留,我们又直接奔赴氨罐区域。爬上20余米高的氨罐罐顶,我和组长都觉得有些气喘,站在弧型的罐顶上,稍不注意就会有滑倒的可能,我多少有些胆战心惊,而浙江嘉兴的防腐师傅却在卖力拆除着罐顶的旧保温层。其中一位师傅跟我说,他第一次来云天化是20年前,那次是做小氨罐的检修,当时他才18岁,后来氨罐的每一次物检他都不曾缺席。看着他这么年轻就饱经风雨、皱纹隐现的脸,我不禁为之动容。从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青春18岁到而今年近不或,20年只是弹指之间,我不知道在公司30多年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上,还有多少如同这位嘉兴师傅一样微不足道却又不可或缺的外援人员,一路风雨,一路付出,默默无闻的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辛勤劳动过。
平凡奉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修也慢慢步入尾声,各项收尾工作照旧是进行的有条不紊。该上盖的上盖、该保温的保温、该清扫的清扫、该拆架子的拆架子……现场明显安静下来了。
俗话说好戏总是在最后上场,在检修即将结束的时候,合成片区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变换炉触媒更换开始了。接手这项艰巨任务的是上海阳申公司。忙碌非凡的触媒更换现场,一桶桶触媒焦急地等待着,希望早一点进入火热的炉体内贡献自己的能量。阳申公司的师傅们一桶又一桶的将触媒从卡车上搬下再放上叉车,叉车在狭窄的工作现场像小甲虫一样灵活的打着转把触媒送上过筛平台。每一次过筛都会扬起巨大的粉尘,在粉尘的包裹下,阳申师傅们戴着的口罩都成了深褐色,而他们却忙碌得来不及抖一抖身上的尘埃,任其肆虐的侵蚀着自己的身体。师傅们一个个就像变色龙一样点缀在那里,除了明亮的眼睛,整个人都跟触媒一样变成了黑黑的一片。经询问后我得知,每桶触媒足足150余公斤重,共有550桶之多,我默默一算,阳申师傅总共要搬运的触媒竟有80000多公斤。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师傅们一桶又一桶的搬运着触媒,“小甲虫”一遍又一遍地把触媒送上过筛平台,一切动作都只是简单而机械的重复着,除了他们漆黑的脸上汗水滴落冲刷出的肤色,黑白分明的宣告着劳动的辛苦外,再也看不出任何痕迹。
经过筛平台抖掉风尘后的触媒光亮光亮的像些闪光的眼睛,接着它们被放进料斗中,由吊车缓缓送到进料口进入变换炉内。在炉里,它们将默默无闻奉献自己的一身,直到数年后失去活性……
后记
激情澎湃的公司检修已经渐渐收尾,然而检修季节已有无数个瞬间珍藏在我的回忆,无论是装卸触媒的阳申师傅,还是修补筒体的天鸿人员,还有旭能、川化、建峰化工等许许多多的兄弟单位和临时检修人员,我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也不知他们来自哪里,又将去向何方,只是他们汗湿的脸、漆黑的衣服和始终忙碌着的身影已然定格于我的脑海,深深铭刻心间。
我总想记录云天化持续蓬勃发展的军功章上应该也有他们的痕迹吧,他们和所有奋战在大修现场的全体员工一样,也许默默无闻,却共同撑起了一方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