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间:2008-03-31
浏览:348
投稿:null
文作者:青年文学社 杨中伟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青年文学社 杨中伟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石鼓镇旁有一个小河,名为冲江河,两岸良田肥美,柳林拥翠。小河与金沙江的汇合之处有一座古朴的木板铁索桥,人行其上,颤颤悠悠,别有情趣。小桥西头,立有一座鼓形青石碑,石鼓也因此而得名,同时有着万里长江第一弯之美誉.
踏上这片土地, 我完全可以理解当年的兵家必争之地,从三国时诸葛亮、忽必烈南征云南,到元初的"元跨革囊",明代的木高北上西藏平吐番,再到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团长征――这一路走来的故事,都写着万里长江第一弯气壮山河的美景与铁马金戈的故事,不经意间,一种自然的裂断浓缩了民族的大义,祖国的兴衰和世界的和平。而我除了饱游细味古老的纳西族文化精髓,还有幸抚慰了那段隽刻已久的历史.在那秀色山川的招引下,我开始找寻?倾听那段渐远的岁月。
滔滔的金沙江水,却因石鼓而平静,短暂的依偎之后,一个 “U”字的美丽转身浪淘东去,穿玉龙过哈巴,在咆哮的虎跳峡中诉说着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可以回想,当年那位丽江知府木高北进吐蕃,得胜之后的返乡的凯旋――铁马金戈,翘首金沙江畔;细细聆听,江水述说那万千雄军叱咤沙场,赢得酣胜之后归来的壮举――气壮河山,横渡长江第一弯。我不知道,作为一名将军,带军首次古渡是怎样的心境,面对祖国的安忧,可能他已无心留连长江第一弯的美景,在明中央的支持下,他满怀收服吐番的决心与壮志,跨金沙江,爬雪域,踏上了北上西藏之路。就这样,抱着祖国安邦的大气,他雄心万里,历经60于次,往返于长江第一弯之间。在小镇的青石碑上,仅仅记录了其中的两次交战经过,碑文中有"木氏世世代代"、"诚心报国"、"世守丽江"、"为明国藩篱"等语表达了当时人世代卫国决心。
想必,那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不会想到,在他那风景如画的故乡,在数百年后的今天,汇聚着世界八方的游客,踏寻古迹,仰听木府。历数百年,在他的故居木府里仍旧还居住着关于他的故事,父而子,子而孙地口耳相传,叙说着这事、这城、这人壮丽的往事,以此抗拒着时光的流逝。动情处,那些游人会将自己的音容定格在古城木府前的石狮旁,摆着各式各样的颇式,露出幸福的微笑,陶醉于木府四周的小桥流水,层叠的木屋。于是摆脱城市的喧闹,忘忽自我,漫步在宁静的古城,耳边萦绕着悠悠的驼铃,便开始酝酿故居周围层叠错落的木屋,木屋上岁月镌刻的迹痕,伴着屋檐溅落在门前的小溪,溪中五彩的鱼儿静静觅食……“护连云岭几千叠,家住长江第一湾”这副对联正是对故居四周以及石鼓小镇恰当而又生动的写照。
从古城木府到石鼓短短的数十里,却影响了中国数百年的历史。
我不知道,当时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红军二方面军长征过云南,路径石鼓,横渡长江第一弯会是怎样的豪情,也不清楚,当时他们跨江而过,面对茫茫的雪域高原、民族的危难感悟怎样的壮举,但至少现在石鼓写下了他们,历史记住了他们。于是当地便有了“贺龙敲石鼓,红旗漫天舞”的故事。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总是趋之于那种山青水秀或是气势如虹的美景,加之历史的烘托,更会有数不尽的游者不远千里,赶来游历。美景也因历史而显得不平凡起来。
长江第一弯以他双重的景色向世人展示了他的个性。
欣赏第一弯雨季之后的秋天,那种山萦水绕,金风扶柳,将季节的叶子拽去,一片一片撒在记忆的书签中的意境,但我更青睐第一弯雨季中那层峦叠嶂,大浪淘沙,呼啸东去的壮丽。事实证明,真正的美景不需要季节的变更,因为什么时候去看都会令人啧奇。这一点可以从外来的游客量看出。
值得庆幸的是我在小镇中心的小亭现场感受了几段纳西古乐。那是由几名老者组成的乐队,乐器也很古老。从娴熟的配合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古老文明的热爱,但很遗憾的是观众寥寥,除了几名路过的游客,几乎多于的爱好者。这种从唐明皇时代传诵下来的宫廷音乐走到今天已被世人渐渐淡忘,幸好有几名年迈身衰的老者在用尽余力,紧紧拽住那些古乐器,撩动最后的旋律,好似一台过时的留声机,在狼籍的岁月中嗡嗡作响。时代的狂风之后,也许我们得到了所谓的美景,但却失去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