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革命情结
分享:
时间:2008-05-04 浏览:350 投稿:null 文作者:物资部 庞湿荣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物资部 庞湿荣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自小就喜欢看战争类的电影电视或书籍。那时如果有人问好不好看,不会说内容怎么样,而是问“打得凶不凶?”而且兴趣非常地浓。记得小学时放的电影《解放石家庄》,我在两天内看了6遍,初中时,到4里路之外的学校看18卷的《莫斯科保卫战》,直到半夜2点才看完。高中时则是周末宁可少吃一顿肉也要把钱攒下来看电影。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的问题也就有所变化,虽然还是战争类的,但更注重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典型题材,基本上是没有漏网的。不过最喜欢的还是从红军开始到解放战争的这段历史题材。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兴趣呢,我想除了从小养成的习惯外,还有就是战争题材的思想魅力了。以下就是以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来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一、在这一类题材中革命的目标肯定是明确而令人向往的。正是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才会吸引众多的民众来参加革命,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贫穷老百姓来说“打土豪,分田地”就很吸引人,因为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受苦受难的人没有选择地起来革命,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肯定是个职业革命家!我们都知道革命的最终结果是胜利的,所以革命的过程再艰难曲折也是有尽头的,看这类电影时就是在享受这个过程。和现在的生活一样,只要有理想,实现的过程再艰苦再漫长,但最终是胜利的,就会给人无穷的信心。 

    二、在这类题材中有很多伟大人物,他们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他们的智慧或者胸怀值得我们学习。革命何其艰苦,时间何其漫长,没有意志坚定早就半途而废了。历史再一次证明,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那些中途开溜的叛徒败类肯定后悔莫及。他们要么是对理想不坚定,要么是吃不了苦,但革命哪有那么容易?参加革命就意味着吃苦和付出。坚持到革命胜利的可以说都是精英,都是大浪淘沙后的优秀人物。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坚定意志和吃苦精神。可以想象,一个巨大的群体的坚定意志和吃苦精神必定依靠对理想的坚定信念来支撑。 

    三、向往革命时代的人际关系。“同志”一词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把个人的前途都寄希望予群体当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官兵也是在人格上平等的。私心大都让于公心。有困难要争着上,打仗都要争着去啃最硬的骨头。如果都是为自己着想,这种情况是不会有的。如果现在的人际关系还是那样好,我想中国人的内耗就少多了。 

    四、向往革命时代的激情。现在的生活缺少激情,做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看革命题材的电影会重新点燃我们的激情。《黄河大合唱》一响起,我们心跳都要加速,《太行山上》一响起,好像精神倍增,恨不能加入到战斗中去。革命的激情对于革命的成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那些豪言壮语,标语口号确实让我们回到激情年代。《亮剑》中正是团长政委的几句话让全团战斗力达到最强。 

    实际上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书籍还能净化我们的灵魂,10年前看了《湘江之战》这本书,记忆非常深刻,战争之惨烈没法说出来,总是感叹那时人们的献身精神。人活着价值到底在哪里呢?这是我们一辈子要关注的问题,同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太脆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