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间:2009-04-08
浏览:352
投稿:null
文作者:甲醇 杨晓峰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甲醇 杨晓峰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儿时和父亲一起时,父亲总会教一些诗词或是成语。映像最深的就要属杜牧的《清明》了。
今天是清明节气,天气也和自己感悟的清明很是相似。只是心情再也回不到儿时,小时候感觉自己为什么老是长不大,什么事情都要被父母管教,总想快快长大也好脱离父母的管辖。记得每年的固定节气家里都会有一些特定的活动。春节时父亲总是要和家人讨论年夜饭的菜谱,家人都通过后便开始准备食材,以备做出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我总是在父亲做饭时兴趣较浓,看着锅里,边看边吃,这才是最享受的。等到年夜饭开始后便急不可耐地就跑出去找大院的同伴放鞭炮了。母亲每次都要对父亲做的菜式进行点评,不是咸了就是辣味不够,但总是母亲吃在最后,仔细地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父亲开始总是在抱怨,不过等母亲吃完了,怒气也就消了。糖醋鱼的味道一辈子不会忘记,豆焖饭的味道更是极佳。想起来总是口舌生津。我们一家人还是只有父亲厨艺能得到全家的认可。
三月时野外的春意不是太浓,空旷的荒野就像是个大操场没有什么阻碍,只是风儿已经按耐不住,肆意地奔跑着。父亲在闲暇时都会扎上一只风筝,也会谈起也是我的籍贯所在地爷爷是怎么样制作风筝的,顺便还会传授我一些制作的技巧,一定要选用轻薄的竹片黏贴上棉纸,用姐姐的水彩涂料画上图案后,加上一串漂亮的坠子,最后要选择重心点栓上线。风筝在空中飞舞着,随着父亲手中的线一松一紧上下翻飞。风小的时候还要拽着风筝快速地奔跑,也好让他飞的更高更远些。回想起来自己就似父亲手中的风筝一样,不管飞的多远还是多高,一线总是难以割舍。
大院里三楼办公室母亲的笑声是最大的,母亲的同事说在一楼就知道母亲的心情如何。母亲姓向,很多我的长辈都称呼母亲为“大象”,也许就是这个缘故吧。中年时的母亲也很爱漂亮,皮鞋总是擦得很亮,头发也是定期要烫过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看上去有些时髦。母亲对生活和工作都想比他人更好一些。时常会抱怨一下父亲工作,不能给她和他的子女更好的环境和机会。但其中滋味可能只有父亲能体会,事业其实并不是梦境一样可以如愿,即使是父亲也不能例外。遗忘在生活中的理想,当捡起来时心里总会有些感慨和酸楚。
母亲午休的习惯是雷打不动的,小憩一会后便开始阅读。母亲爱看书读报,看到好的文章或是段落总是要拿给我看。平日也要重复其中一些给我听,我总是坐不住,听着一些陌生的词汇,心儿也已经早就在野外闲逛了。工作后时常能够收到父母亲的信件,其中附带的剪报很多,书信内容倒是很少。但字里行间透露出殷殷期待,期待子女能够实现他们那一辈的未及的理想。母亲退休后也坚持着,只是由于生病的缘故,书籍的内容由文史政经改为了养生保健。
印象中父母里偶尔会为一些琐事争吵,不管是子女教育抑或工作生活都会有一些矛盾、磕绊。最后一般都是以父亲的妥协为台阶,晚饭过后又一起出去散步了。上次和大姐通电话说起来,父亲老同事提起当年父亲追求母亲的场景,手执玫瑰等待相遇……。感觉罗曼蒂克的往景犹如文艺片。人生就是一次爱与被爱的旅程,父亲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母亲,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对子女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