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间:2008-03-21
浏览:354
投稿:null
文作者:党群 潘向彬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党群 潘向彬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若是一被种强烈需要表达的心绪长期萦绕,有时会让我们从半夜中猛然醒来。心绪是紧张的,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心绪明晰的,如透明的薄纸,轻盈单一,简洁如斯;心绪是怅然的,如三月的春雨,熙熙沥沥,微寒料峭……,疲惫了,不竟让人产生怀疑,为什么要这么在意,如此执着,难得糊涂何尝不是一种福分。
于是爬起床来,拉开窗户,眺望远方的灯火灿烂,听到建筑工地里碎石的轰鸣,略有感悟,这个世界并不仅仅是我不曾入睡。人最大的满足无过于能自由的支配属于自己时间,人最大的幸福无过于感知自身的真实存在,最明智的行为无过于清楚自身的真实需要。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却是糊涂的,糊涂的在现代组织行为中充当一颗螺丝钉,每天在睡觉-吃饭-工作-睡觉中循环往复,他们不需要思考国家的政治走向,不需要受制于意识形态的牵引指导,也没有必要去关心国际社会的变幻风云。有时候,鸡毛蒜皮、娱乐八卦、红杏出墙来得真实接近,生动而有趣。
因为,当一件事物显得遥远而不着边际时,现实生活的理由、家庭的压力、环境的沉闷便容易充斥了人的整个空间,如何生存下去成了生命的原动力。难得糊涂却是一种境界,属于人生层次的两种极端,要么本性单纯至极,一无所有,要么心性超越凡尘,置身云间。前一种自然而然,清澈见底,后一种则是故意对人性的歪曲和压抑,几乎不可能达到。
所以,提倡难得糊涂的人最不糊涂,想难得糊涂的人不能难得糊涂。前一种人置身其间却难以感受,后一种人能够感受却若即若离。我有时在怀疑,这种精神领域的召唤,本来就是某一个先辈在无聊中给后人布了一个套,却让无数有志之士(读书人尤其喜欢这样)奋不顾身的往里边钻,寻求达到这种境界,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要是那位老祖宗也能一觉醒来,看到后辈们争先恐后而又信誓旦旦的样子,不知道是该得意的笑,还是会发出何种感想。
其实,人的本性都有冲动的一面,尤其是年轻人。我们做过的许多事情,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加以审视时,会发觉幼稚而可笑。不了解自身的需要,不能正确掂量自身的真实实力,不懂得理性的审时度势,不能对社会走向作出有利的判断,冲动的代价就是买椟还珠,就是拈了芝麻丢了西瓜;清楚自身的需要,具备超越现实枷锁的潜质,却安于现状,原地踏步,乐在其中,缺乏冲动的勇气与创造的激情,这种人付出的代价将会更惨,是错把白金当白银,错把翡翠当石头;还有一些人,具备优秀潜质,可塑性极强,却既不主动跳出牢门,又不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进取,既不糊涂又不冲动,在挠骚满腹与怨天尤人中享受沉沦,在唉声叹气与时不与我中荒废光阴。只能借送鲁迅先生一吉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我们应当难得糊涂,我们应当有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