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闻工作者 感悟云天化文化
分享:
时间:2006-10-26 浏览:424 投稿:null 文作者:季戊四醇 丁洁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季戊四醇 丁洁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用影像见证轰轰烈烈的大修场面,用文字记录整个大修进程,用心体会着云天化独特的大修文化精神,这是云天化电视台这群年轻、富有激情的新闻工作者肩负责任的成长过程。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云天化的文化内涵。 

    阳光、快乐――在压力中做好每一篇新闻 

    有人说记者的为人是高高在上,做新闻工作是高枕无忧。走进了这个团队,才发现并非如此。电视上、新闻里的“严肃表情”、“衣冠楚楚”,在平时空余时间里却是说说笑笑;工作当中大家彼此毫无保留,相互提醒、善意批评时时会有;融入这个团队,有人主动给你指导、给你鼓励,给你信心。 

    9月6日,电视台要做一篇关于机械厂大修安全落实情况的新闻。人员紧张,老将宋伟只好带上我和杨磊明两个新手上路。由于杨磊明才到电视台,还没有来得及熟悉摄像机,摄像由宋伟完成,采访记录和文稿撰写都由我完成。说实话,第一次要单独完成采访和文稿撰写,我心里还是有点紧张。 

    一坐上采访车,宋伟就主动给我和杨磊明讲解新闻采访的细节,讲摄像的技巧,讲实地采访的要点,还就机械厂采访给我提出了一些建议。宋伟看我还是有点紧张,就鼓励我说:“丁洁,你得相信你自己的实力,信心加实力就一定会成功的。”听了宋伟的指导和鼓励,我对采访充满了信心,顺利的完成了采访和文稿撰写。 

    还有一次,要完成一篇合成、尿素进入试车阶段的报道,我左想右想总是觉得和前面一期的内容重复,好半天下不了笔,小杨就告诉我说应该从装置现场试车氛围描写来作突破口,这样就和前面一期的进度报道内容上不重复,而且给后面的新闻留有余地。听小杨这一点拨,我很快完成了文稿。 

    对于我们几个新手,常会遇到类似这样某个点、某个面不知如何表达、或者想来想去开不了头、或者写出来想找个人给提提意见。所以办公室里常常会听到有人请教道:“赵姐,你看我抓这几个点可以吗?“小杨,我这篇稿件怎么想来想去总是和前面一篇重复了?”“宋伟,你给看看,我这篇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哪些写得不到位?”这时候,赵姐、小杨、宋伟他们总是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认真的给我们看稿,给我们讲解。在他们的指导下,一篇又一篇新闻稿在我们手中完成,写作水平不断的提高,信心也在不断提升。 

    智慧、知识、复合――电视散文、MTV为大修宣传景上添花 

大修电视散文、MTV欲在日常化的新闻节目中打造一个诗意化的空间,以精神的启迪和审美的愉悦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为大修加油鼓劲,也满足广大电视观众日益增长的对高品位文化的追求。 

    散文《忙碌的日子》经过两个晚上的跑现场找灵感,终于完成文稿。9月16日晚上七点,我刚吃完饭放下晚,就接到小杨的电话说要到大修现场去拍摄画面素材。我说外面正下雨呢,不太好操作吧,是不是改天?小杨说不行,电视散文和MTV的画面素材不准备好,赵姐和钟娟那后面的制作就成了无米之炊了,他让我带上把伞就走。 

    小杨扛着摄像机很快就融进了大修的夜里,哪儿有忙碌的身影,他就奔向哪儿,哪儿有闪动的火光,他的镜头就对准哪儿。从一楼爬二楼,从合成压缩厂房到尿素框架,不放过任何一个精彩的镜头。近20斤重的摄像机白天就在他的肩上扛了一个上午,晚上又是足足两个小时。当他从尿素框架走出来时,早已累得满头大汗。 

    可是经钟娟检查,电视散文、MTV的素材还是不够。刚走进办公室连水都还没顾得上喝一口的小魏、杨磊明又提着摄像机直奔大修现场。别看他俩是新手,来电视台后虚心好学,再加上几位老将的认真指导,现场拍摄起来熟练和认真劲没法说,安全方面、进度方面、人物颉英,一样都不错过。 

    电视散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要求较高,后期制作需要艺术知识、电脑技术、宽余的时间作支撑,才能达到文学语言和电视语言的完美结合。 

    9月23日8:30,赵姐和钟娟的后期制造忙开了。按照计划,电视散文在24日的大修新闻后就要播出,时间上是相当紧的。赵姐把这些天从大修现场拍摄来得素材全找了出来,进行了海选,再精挑再细选。有些画面镜头不合适,只得把以前的带子翻出来,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找。不知道多少遍后,那一个个精彩的镜头才被定格。 

    要知道,这几天,赵姐可是感冒了,但电视台的事情太多,她有时候忙得连药都忘记了吃。生病的她坐在电脑前这一忙就是7个多小时,当散文《忙碌的日子》制作好后,她才感觉到自己连腰都直不起来了。 

    协作、实干、大志――大修宣传工作保质完成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用心去采写身边的事,用心拉进与读者的距离,用心来实践自己的承诺!走进电视台,很快就会觉得这就是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支持,有困难相互承担,团结和谐,具有实干精神的团队。 

    每天早上的碰头会一结束,宋伟和小杨的一声:“开路”,由老将新手组成的小分队立即提上摄像机、拿上笔记本上车。 

    平时现场摄像采访忙,回到办公室编辑文稿忙,没有任何轻松时间。只有在这车上短短的几分钟,大家总是抓紧时间说说笑笑,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而当车子在大修现场一停稳,各小分队立即分头行动起来。负责一段炉的奔一段炉,负责压缩机的直接上二楼,负责高蒸管的爬框架;摄像的人员赶快抓拍镜头,负责文稿的赶快找项目经理,找负责人。 

    我记得有一条新闻要做合成高蒸管进度报道。高蒸管的施工在管廊上,从地面往上拍摄,镜头被设备和管线挡住,小杨扛着摄像机前前后后跑了几趟都没找到好的角度。小杨说画面拍摄不不好,做出来的新闻就不到位。终于在二楼压缩厂房拐角处找到一个柜子,小杨说要爬上去拍。我摇摇柜子,有些晃动,我说不安全,但小杨要坚决站到柜子上去拍摄。他费力的爬上柜子,再小心的站起来,我再把摄像机慢慢递给他。几分钟后,小杨终于完成了到了高蒸管施工画面的拍摄。 

    9月12日,机械厂对尿素合成塔201-D塔内踏板拆卸。我们提着摄像机爬到塔顶,小杨提出要下到塔内去拍摄,这样做确保新闻的真实到位。我和小魏都说塔内温度太高,而且狭窄,光线不好,拍摄起来有难度,就在塔外拍摄一些镜头就可以了。小杨坚持顺着梯子下到塔内,让小魏把摄像机用绳子捆住吊到塔内给他。 

    40多度的高温,小杨和检修人员一同奋战在塔内。当他一个小时后从塔内出来时,衣服全被汗水湿透了。小魏说让他出出镜头,也宣传宣传他,小杨连连摆手,说不合适、不合适,我们要宣传的是大修人员。 

    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协作精神,没有这样的实干精神,二十多天的大修时间,70多条新闻怎么能够跑下来?制作出来?3000多篇基层来稿怎么能够完成编辑上载工作? 

    《论语》云:“博学而笃志。”说的是一个人有了广博的学识,还应有坚定的志向。小志小成,大志大成。我想,一个团队也是如。在既有的成绩面前,电视台的这帮年轻人依然会开动脑筋,转换视角,力求使宣传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