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江的幽幽情
分享:
时间:2007-12-07 浏览:494 投稿:null 文作者:云天化中学 张天鹏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云天化中学 张天鹏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每一次经过盐津县柿子坝乡的白水江和关河交汇处,只要看到关河混浊,白水清澈,相互映衬,泾渭分明相得益彰的景象,便不禁会想起兴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的牛街中学的那首有名的校歌,尤其是那让我刻骨铭心的开首几句:“白水江畔,骤云岩前,这就是我们的家乡,水在谷里流,花在岩上香……”于是,我的思绪也便会飞翔在中学时代中流击水的特别自由豪迈,参加工作头六年教学之余沿江捕鱼的尤其身心畅快,后二十多年每次回访牛街都倍感山清水秀格外亲切,那美好的回忆便如雄鹰展翅徜徉于辽阔天地。
    
    为出席干女儿的婚礼,我和爱人乘火车到盐津站后换乘汽车几分钟内两过横江(关河),然后溯白水江而上,十年多才又一次回访牛街去,兴奋之情不免溢于言表。但刚过?子坝不远,看着现代文明对白水江的特别“关照”,心绪就不免有些缭乱起来:新建厂房鳞次栉比,电石生产造成的粉尘竟将两岸数里范围的草木全部染白;蝉联的三个梯级水电站建设工地将柏油路弄了个面目全非,通过此路段的汽车全都得小心翼翼缓缓爬行。我真担心,白水江的宁静被社会进步彻底打破之后,其原生态的纯洁和鲜活会不会就此销声匿迹!我曾经在牛街古镇工作期间大发诗兴而吟唱过的“安座山当椅/濯脚江为盆/翘首吻群崖/伴绿花为媒”的意境会不会因此而嬗变了呢!
    
    听说庙坝曾发生大规模的山体滑坡,造成了当地百姓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牛街古镇也在这些年多次遭受泥石流和洪水侵袭,特别是几年间两场大火把古镇作为名片的木质串架门窗雕镂装饰的特色瓦房烧毁多半而无法恢复。今年又是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又把正街段残存的古典民居冲毁了一大半。我自誉的第二故乡,当年被人们谑称为“夹皮沟中小香港”,那历史曾有的经济繁荣和人文景象还有几多风韵依存呢?离牛街越近我越有些惴惴不安了。
   
    这十年来我的第二故乡的确变化很大。新街清一色的楼房鳞次栉比顺江岸山势成倍扩张,连古镇对岸的公路也被新楼房满夹两边,与老公路大桥相映成趣,另一座现代上拱吊桥于上游街口处,使牛街两岸的新街和老街形成一个闭合回路,茶余饭后散步一圈个把小时合合适适倒也惬意。
    
    但是,两座大桥都积有很厚的泥土,车辆一过就烟尘滚滚,很多房屋背后都垃圾满岸,污水横溢,好像为清亮的江水注脚出一个个鲜明的反差。洪灾肆虐后的金家桥到一街竟一派萧条,被冲毁的房屋尚以垮塌的残基断础昭示着大自然的淫威,活动稀少的人迹,不少熟悉的街坊却只有铁将军把门,让人感到昔日赶场天摊位相连熙熙攘攘热闹非常的景象已被尘封的酸楚――有个亲戚告诉我,他也打算要像好多人一样迁往县城或省城居住去了。特别是正乡村城镇化大势下却反而城镇乡村化的脏乱街道,与我青少年时牛街川文化川风俗十足,黎明即起洒扫庭厨包括各家门前街道,一切全凭自觉习惯成自然的深刻印象相去得过分遥远了!一开始就缺失长远性和整体观规划的新街,照旧狭窄而零乱。暮秋的空气质量不佳,透明度较低,数码相机拍出的照片也很不清晰。我真想自作多情地向第二故乡的亲朋好友们疾呼:请不遗余力地把传统和时尚结合起来,重建一个保持自身特色而且繁荣文明的牛街古镇吧!

    人的口味提高了,而地方特产缺乏更新改造,使得过去看着就要垂涎水果也失去了诱人魅力。“马鞍山上摘金橘,白水江干划渔舟”的激情我没有体验到,富于地方特色最能激发美好记忆的小吃和河鲜没能全部吃上也让我有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