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沙江边上的水富云天化生产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用汗水传递经验,手把手培养新人。烈日下的高温酷暑从未阻挡知识的传递,设备旁、管道边,到处都是教学的身影。这里的“传帮带”文化,如同一股强劲的力量,不仅为公司培养综合型人才,也推动着公司不断创新前行。
烈日下的“移动课堂”
七月的生产区域,地表温度直逼50℃。47岁的杨师傅豆大的汗珠顺着晒得发红的脸颊滚落,浸透的工作服后背结出白白的一层盐霜。他站在高压甲铵泵前,抹了把脸上的汗水,指着“哐当哐当”往复运动的柱塞,冲身后两个新来的小伙子喊着:“看这个柱塞,前几年就出现过柱塞拉杆断裂,我们对柱塞的检查、维护特别重要。许多设备在日常巡检中必须用‘听诊法’判断轴承异响,用‘手感法’感知设备发热……”
这是我在装置现场见过的无数“移动课堂”中的一个。这“移动课堂”没固定教室,从塔罐林立的装置区到嗡嗡作响的压缩机房,哪儿有设备哪儿就是课堂。自19年前踏入这套沸腾的装置,我亲历了从传统尿素到新型尿素的技术迭代,目睹了生产装置大型技术改造后产能的增加,能耗的下降,更见证了无数新员工从青涩到独当一面的成长。
“双轨赋能”锻造复合型人才
在单位档案室内,泛黄的《师徒协议》与崭新的《双导师培养协议》形成历史对话。2006年我与师傅周昆签订的师徒协议仍清晰可见:“甲方(师傅)承诺倾囊相授,乙方(徒弟)保证按进度学习……”如今这份契约已不断升级。
现在“生活+技术”双导师制已打破传统单一培养模式,生活导师由管理经验丰富的员工担任,重点关注新员工的职业规划、心理疏导和价值观塑造;技术导师则由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或班组长担任,通过理论授课、现场实操等方式,帮助新员工掌握操作技能和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生活导师赵哥像兄长一样关心我的适应情况,定期与我谈心,教我如何平衡倒班生活,帮助我明确职业方向;技术导师杨师傅带我跑遍装置300余根工艺流程管线,摸遍210余台设备,讲解1100余个工艺参数和控制点,完成了《尿素生产工艺操作手册》 《事故案例汇编》等实操手册的现场教学,带我破解造粒喷头倒换频率高的难题。师傅不仅讲解工艺操作,更为我们传递“安全为基、精益求精”的理念。”2024年入职的新员工小肖说道。
“我带过8个徒弟,4个先后成了公司技术骨干。”一位老师傅感叹道,“以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现在是盼着徒弟超过自己。”现在徒弟是否按期顶岗也直接影响到师傅的绩效评定,去年就有2位老师傅因徒弟表现突出获得“优秀师傅”称号。
双向赋能的“化学反应”
“传帮带”如同一个特殊的“催化剂”,在促进新员工成长的同时,也在倒逼师傅持续学习。为了能够解答徒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更多、更深入的疑问,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常常会重新翻阅化工原理、操作手册等专业资料,从以往依赖操作经验,逐步转向更为系统的理论学习。这种学习与反思的过程,就像是一场自我革新。正如一位深耕一线多年的老员工感慨道:“带新人就像照镜子,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清晰照见自己的不足,也能从中找到进一步提升和进步的方向。”每一次为徒弟答疑解惑,都是对自身知识体系的查漏补缺;每一次对技术难点的深入探讨,都成为推动自己能力提升的契机。
“传帮带”不光是经验的单向输出,它更像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双向奔赴”。新员工们带来的创新思维,常常让老员工们耳目一新,也为传统的生产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位“90后”徒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思考发现生产流程存在优化空间,大胆提出尿素904-C冷凝液入口由906-J/JS出口改为906-JA/JB出口的建议,906-JA/JB来冷凝液比906-J/JS出口冷凝液温度低40℃,经冷却后温度低,用于吸收效果更好。在后续的实践中,师徒二人紧密协作,结合老师傅的生产经验和新员工的技术创意,共同将该建议运用到装置上,使生产装置更优化、更稳定运行。
这次成功的实践,让我深刻意识到,老员工积淀的丰富经验与新员工蓬勃的创新活力相结合,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解锁团队更多的创新密码。在水富云天化的发展历程中,正是这样一次次“传帮带”中的思想碰撞与经验融合,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让新技术得以扎根实践,共同推动着公司在化工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向着更高的目标稳步前行。
后记
当我站在70米高的造粒塔上,再次看到杨师傅带着两位徒弟用“红外测温仪”检测设备,用“听诊棒”贴着轴承听杂音。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工匠精神”,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一代代云天化人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活化石。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工作服、晒得通红的脸颊,正在智能化浪潮中构建“工匠精神”的内涵。从“教会徒弟”到“激活创造”,从“经验传递”到“知识共创”,水富云天化的“传帮带”文化,不仅是技艺的接力,更是一场关于责任、创新与情怀的永恒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