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涛,2008年参加工作,现任水富云天化甲醇车间煤气化操作岗位。在他工作的14年里,从当初的懵懂稚嫩到现在的独当一面,岁月的沉淀让他成长为一位名优秀的岗位能手。
“蜕变”中成长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正是公司煤代气技改项目建设初期,坑坑洼洼的装置现场,别说一套完整的设备,那时连设备的框架都还没有搭建好。”张占涛回忆说:“那时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我很忐忑也很迷茫。每天抱着工艺操作手册和流程图学习,即将面对一套陌生的装置、陌生的工艺流程,我每天都会问自己:努力了吗?我能承担起这份责任吗?能胜任好这份工作吗?”
“每日三连问”在给予压力的同时也给了他动力。他每天拿出大量时间学习,工作原理、工艺流程、操作要点……这每一个要点每一条事项,他不仅仅认真记,还经常到装置现场对已经到场的设备结构进行了解和模拟操作。
之后的他不仅参与了煤气化装置原始开车,他还先后完成了外操、内操等不同岗位的历练蜕变。
操作中“步稳”
2022年1月29日晚22:15,水富云天化甲醇车间刮泥机M1705电流过载跳车,因为报警提示及时,工艺人员立即联系检修处理。经过8小时抢修,装置恢复正常运行,未对煤气化装置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以前煤气化装置的几个刮泥机其实是没有报警的。”工艺一班班长姚志新在处理好事故后闲聊时说道:“是张占涛,他提出了将几个刮泥机电流显示和电流报警引入主控操作界面。”
记得那时,他刚提出自己的想法,好几个同事就“泼了他冷水”,试图浇熄他刚燃起“改造小火苗”。有人说,这种一直运转的设备,全年也不会出现几次故障;有人说,现场是能够直观看到运行情况,就不要增加主控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有人说,这种刮泥机即使停止搅拌了,一时半会也不会影响生产的,应该不会影响“大局”。
可张占涛呢,坚持自己的看法,他说道:“不经常出现问题,但不代表不会出现问题。一旦刮泥机停止搅拌且没有及时发现,系统所有排出的泥巴就在装置里堆积,那真的成了‘只吃不拉’的‘貔貅’了,时间再长点,后果就不敢想象了。”
后来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装置投产初期,刮泥机真就发生过一次故障,那时设备内的泥巴塞满了设备和管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疏通工作开展极为困难,设备内的泥块全靠人力从人孔处一点点的挖,堵塞的管道则必须用气体反吹,一截截的疏通……没有人会愿意再经历那样的事故了。
自从张占涛这个技改项目实施以后,工艺人员对刮泥机运行情况有了更良好的监控,遇到类似的事故都能及时处理,当初的“黑暗历史”绝不会重演。
常规中求变
以前煤气化装置煤粉给料罐V1205A/B清灰,清理干净其中一个罐体就需要花好几天的时间。因为该设备在煤气化框架中间最底部的位置,周围被各设备、管道包围,而设备的最低卸灰点离地面约有5米高,除操作空间极为狭窄外,还要避免清灰的过程中造成大面积污染。
最开始的清灰方式是爬上5米高的架子,将设备底部的椎体短节处拆开,套上长条型编织袋,将设备内的煤灰卸在长长的编织袋内,再对装满灰的袋子进行分段捆扎,最后分段切割并由人力拖出框架--这是一件非常消耗体力的活。
“能不能搭个架子,把灰渣引到框架外直接装入吨袋,然后用叉车进行搬运呢!?”那时的张占涛大腿一拍,就嚷着要改变作业方式。
瞧瞧,小改变大作用,如今V1205A/B一天就可以清理一个罐体,即不消耗大量人力也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有效缩短了装置检修时间。
青春中闪光
有人曾经问过张占涛,你的青春都献给了煤化工事业,对此有没有什么感想。
张占涛回答说:“选择了,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我的青春与煤共‘舞’,也许注定是‘黑色’的,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在青春的每一天里,我努力让自己黑得发亮!给自己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