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厚芝的颁奖辞
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重庆晨报讯 (记者 罗清艺)昨晚8点,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综合频道,《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正式开始。在所有的人物中,来自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的姚厚芝用那浓浓的母爱感动着所有人。
为了能给两个孩子留下读书钱,身患乳腺癌的母亲姚厚芝用3年零5个月的时间,不眠不休地完成了127万针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一针一线满满的都是姚厚芝浓浓的母爱。有人用20万元购买这幅十字绣,可姚厚芝不卖,她的初衷不变:将来有一天不在人世了,那时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穿着蓝色羽绒服的姚厚芝牵着儿子小瑞的手慢慢走上舞台。上台之后,姚厚芝第一次当着孩子的面哭了,她噙着泪说:“我不敢当着孩子的面哭,也不敢当着外人哭。”小瑞一边给妈妈擦泪,一边安慰妈妈,还向主持人表示希望领奖时妈妈可以不举奖杯,因为胳膊会疼。
当主持人问小瑞:“你看见妈妈刺绣时在想什么?”小瑞说:“妈妈这么努力就是为了我,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回报妈妈。”虽然姚厚芝从没对子女说过“爱”这个字,但小瑞知道,妈妈正在用行动表达爱。在颁奖现场,从没有对妈妈说过“爱”的小瑞看着妈妈的眼睛说:“妈妈,我爱你。”这时,姚厚芝依然噙着泪说:“谢谢孩子。”
人物•寸草春晖>
3年零5月,每天17小时,127万针
这幅十字绣上绣满了对儿女的爱
姚厚芝,这个身患绝症的母亲,用3年零5个月完成了127万针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后,又开始绣第二幅。昨天,重庆晨报记者联系上姚厚芝。现在,她的第二幅十字绣已经完成了7米多。
昨天,在巫溪老家,由于感冒引发了胸部不适,一说话,姚厚芝就觉得气喘。在此之前,她已接到央视通知,得知晚上要播放节目,“我和儿子是去年腊月16号去北京录制的节目,就穿着平时的衣服。”
患重疾依然惦记子女
2006年,姚厚芝在山东潍坊打工时被查出乳腺癌转移,医生建议切除。然而,高昂的手术费用让她选择了放弃。这个柔弱却又坚强的母亲独自盘算着:孩子还小,我能为他们留下点什么?
2009年2月的一天,姚厚芝从电视上看到,贵州十几个妇女用一年多时间绣出一幅六米多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卖出几十万元。她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自己也可试着绣一幅。
第二天,姚厚芝趁老公上班、孩子上学之际,独自一人坐车辗转十余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的图纸、针线和布料等材料。
也是从那天起,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除去做饭、送孩子上学和洗衣扫地干杂活的时间,她都专心绣十字绣,每天要绣17个小时。
2012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白加黑”追赶,这幅《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一共127万针的成品长6.5米,宽0.85米,一共有684个人物、96头(只)牲畜、122座房舍、88顶轿子、25艘船、124棵树……
有人出20万想要买这幅作品,姚厚芝却不肯:“将这幅十字绣保存下来,自己将来有一天不在人世了,那时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最受感动的是丈夫
“在我心目中,我老婆真的是最好的。”昨天,姚厚芝的丈夫王以朝说,他觉得妻子获奖,最感动的应是他自己,因为姚厚芝对他和这个家庭付出了太多太多。
王以朝是一个煤矿工人,在山东下井挖煤已有快20年。王以朝经常一工作就是8-10个小时,井内的潮湿让他得了风湿,经常腰痛。可是因为生活,他一直坚持下井干活至今。得知妻子生病后仍坚持绣十字绣,王以朝起初有些反对,但最终还是尊重妻子的决定。
在去年10月份时,王以朝的小女儿王琼在学校体检时检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他向亲戚东拼西凑借了钱,今年1月为女儿进行了开刀治疗,一共花了近4万元。
王以朝说自己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妻子的病治好。由于身体的原因,王以朝今年不打算再回山东煤矿,想留在重庆找个稍微轻松一点的的工作,顺便能照顾家里。
正在制作第二幅作品
在姚厚芝的大哥姚厚学眼中,虽然她是最小的一个妹妹,但从小性格好强,从不娇气。
“我们的家庭属于比较贫困的那种,所以她很早就出去打工。”1999年,姚厚芝和王以朝结婚,并随丈夫来到山东的煤矿打工。姚厚芝特别能吃苦,什么活儿都干,挖矿石、拉矿车……一点儿也不比男人差。不久,他们生了一儿一女,姚厚芝便专心在家带孩子。虽然生活清贫,但是一家人其乐融融。
姚厚学说,2006年妹妹患病后,只是轻描淡写地给家里说她得病了,所有人都不知道她的病情如此严重。“那个时候我们的母亲还健在,她不想让老人家担心。”
直到去年,姚厚芝和家人回到巫溪老家,兄妹们才知道她的病情。“她要绣十字绣,我们也没有说什么,但是心里没底,都不晓得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价值。”直到听说有人出高价收购,他们才松了一口气。
如今,姚厚芝正在制作自己的第二幅《清明上河图》,这幅十字绣长达22米、宽0.85米,刺绣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是先前那幅的好几倍。姚厚芝说:“现在已经完成了7米多。如果老天爷厚爱我,恩赐我,再给我3年时间,我就能完工。”
重庆晨报记者 林祺 实习生 丁诚程
荣耀名单>
感动中国
2013年度十大人物
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胡佩兰: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
方俊明: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见义勇为好市民
沈克泉、沈昌健:35年前仆后继、追逐科技梦想的“油菜花父子”
龚全珍: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
刘盛兰: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
段爱平: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
格桑德吉:悬崖边上的护梦人,西藏墨脱山区教师
陈俊贵: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
姚厚芝:为子女筹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的重病母亲
此外,《感动中国》还向中国载人航天十周年的中国航天人群体表达了年度致敬。
幕后>
《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贴上重庆标签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冯斌受邀为央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创作舞台背景
昨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相信让不少观众都感动得留下了眼泪。不知观众有没有注意到每位感动中国人物出场时的舞台背景,这些背景所用的图片全是由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冯斌所创作。不仅如此,在央视大年三十播出的《一年又一年》大型直播节目中,冯斌也参与了“当代名家说画马”版块的录制。昨天下午,冯斌接受了重庆晨报记者的专访,讲述了他参与央视这两档节目的幕后故事。
初登央视,春晚前讲画马
央视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每年除夕都会推出一档直播节目《一年又一年》,节目以春晚为核心,对其进行一个新闻式解读。而在今年除夕晚上18时13分,《一年又一年》栏目推出了一个版块名叫“当代名家说画马”,邀请了冯斌为观众讲述中国历代画家画马的特点,并请冯斌创作了一匹具有当代水墨风格的马。
“《感动中国》栏目组和《一年又一年》栏目组几乎是前后脚找到我的,只是《一年又一年》是在去年12月就来重庆录制完成了。”冯斌告诉记者,当时栏目组专门派出了一个摄制组来到重庆,在他的工作室拍摄了两天,但最后只播出了5分钟左右。
答应为《感动中国》画背景
而在昨晚的《感动中国》节目中,冯斌将更多的作品呈现给了全国观众。《感动中国》的感动人物出场时的舞台背景,全是由冯斌创作的。《感动中国》栏目制片人朱波告诉记者,2012年底冯斌在北京做了一个展览,他们节目组里的几个人对冯斌的作品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实我们今年的节目一开始已经做好了舞美设计,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后来我们想到了冯斌老师的作品,觉得非常有张力,适合表现感动中国人物的精神,于是就和冯斌老师取得了联系。”
“节目组是在去年11月的时候通过另一个朋友的介绍找到我的。”冯斌告诉记者,《感动中国》想结合一些中国画的元素来作舞台背景,所以需要找到一位国画家来参与创作,但又不要那种很传统的国画家。当栏目组找到冯斌时,他一口答应了下来。
创作遇困难时曾气得撕草稿
然而,事情的发展远远没有冯斌想象的那么简单。“栏目组要求我要根据每一位感动人物的事迹来进行创作,也就是说不是一个简单的舞台背景设计,而是要有很多不同的创作。”冯斌介绍:“而且节目组要求不要那种很具象的作品,要对感动人物的事迹进行意象化的表达。”“从去年11月接到这个任务,到今年1月底正式交稿,我在以前的创作中从未觉得有这么困难。”
舞台背景的创作不同于平时的创作。当时要为一位拾荒助学的老人创作出场背景,冯斌想了很久都没找到合适的题材。“我后来想就用一只大手来表现吧,但节目组又觉得太过具象。”冯斌回忆到:“我想了很久,实在找不出合适的创作方案,气得在工作室撕掉了很多草稿。后来还是和栏目组一起沟通,才想到了用满地枫叶,再加上一条国画风格的小路来呈现。”
给10多年品牌栏目带新变
虽然创作过程很痛苦,但冯斌还是按时交出了作品。“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在工作室中,为了一幅作品,我从早上8点钟一直画到了半夜1点多,才稍微让自己满意了一点。”
冯斌的作品不仅让栏目组满意,也得到了央视领导的认可。“最开始我们已经做好了感动人物的颁奖词三维演示,这种三维演示是很费经费的。”《感动中国》栏目制片人朱波介绍:“但当领导看到了冯斌老师的作品后,决定取消所有的三维演示,颁奖词的背景也用冯斌老师的作品,这是《感动中国》10多年来的第一次。”重庆晨报记者 孔令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