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时,九州庆华年。2025 年的国庆,较以往更添几分笃定与从容。清晨的天安门广场,国旗护卫队踏着铿锵步伐升起五星红旗,看台上 “强国有我” 的标语与少年们胸前的红领巾相映成趣;江南水乡的古镇中,非遗传承人正以数字投影技术复原古画里的中秋灯市,游客手持 “国庆快乐” 的发光手牌合影;大凉山的悬崖村,曾攀藤梯求学的孩子们乘着新能源校车返校,车窗外,光伏板在山巅铺展成蓝色的海洋…… 此刻的中国,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立体画卷,每一笔都盈满生机,每一处都跃动着希望。

时间的刻度里,藏着最坚实的成长
七年前,大学课堂上青年学子攥紧笔记,为“卡脖子”技术扼腕;三年前,航天院所的实验室里,科研团队彻夜攻关,为“嫦娥六号”月壤采样反复验证;今年国庆前夕,上海张江科学城的量子计算中心传来捷报——“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完成全球首次千比特级量子纠缠分发,屏幕上跃动的数字,凝结着中国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更动人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巨变。西南深山最后一个行政村通了5G,村支书对着直播镜头展示刚摘下的猕猴桃:“咱的果子,半小时就能‘飞’到北上广!”东海之滨,“华龙一号”核电基地里,工程师指着控制台介绍:“我们的核电技术出口欧洲,‘中国标准’已写进国际规范。”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跟得上”到“领风气”,14亿人用实干刻下的发展年轮,让“中国”二字在世界坐标系中愈发清晰有力。
烟火人间处,是最温暖的注脚
国庆的意义,从不在宏大叙事里独自闪耀,而在每个普通人的笑容里自然流淌。过去网上曾开玩笑提到:深圳前海的创业园区,“00后”姑娘小夏的AI教育公司刚拿到B轮融资。她的产品通过全息投影让乡村孩子与顶尖教师“面对面”学英语,“小时候我在村小,英语老师一年就来两次,现在我的学生,能和北京名师实时互动。”她说这话时,眼睛亮得像星星。 河北雄安的养老社区里,王秀兰奶奶跟着智能机器人下棋。社区的健康监测系统实时传送数据到子女手机,食堂营养师根据体检报告定制餐单,“以前总觉得老了是负担,现在啊,社区比亲闺女还贴心。”王奶奶的话,道出了千万老人的安心。

新疆喀什的巴扎前,维吾尔族小伙阿力木开着新能源卡车卸货。他的直播镜头里,饱满的石榴、香甜的葡萄引得网友点赞,“咱们村的合作社今年扩种三百亩,好日子还在后头!”从戈壁到绿洲,从封闭到开放,每个奋斗的身影都在诉说:这盛世,是奋斗者的舞台,更是共享者的乐园。
向新而行时,是最澎湃的誓言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更懂“国”与“我”的重量。国庆阅兵式上,“歼-35”舰载机编队划破云层,“福建舰”航母模型亮相,观礼台上的人们自发鼓掌,目光追随着战鹰直至天际;群众游行方阵里,“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的彩车驶过,沿途观众喊出“加油”的声浪,与彩车上的标语共振;晚间烟花秀中,图案从“天宫”空间站转到“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会址,最后定格为“2035远景目标”——这不是简单的庆祝,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


前路仍有挑战: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仍在继续,绿色转型步伐需要更稳,共同富裕的答卷需要更实。但深圳湾实验室里彻夜不灭的灯光,大凉山教师周转房里传出的读书声,雄安建设工地上此起彼伏的“加油”,都在诉说同一个信念:中国人的韧性,早已刻进基因。 暮色中,公园里孩子们指着夜空中的孔明灯欢笑,稚嫩的提问里藏着对未来的向往——“为什么大家都放灯?”长辈们笑着回答:“因为每盏灯都是一个心愿,愿祖国更好,愿我们更幸福。” 这或许就是最好的传承。从“愿得此身长报国”的赤诚,到“强国有我”的担当,再到孩童眼中闪烁的未来之光,爱国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血脉的信念,是脚踏实地的行动,是一代又一代人接续书写的、永远向上的故事。

山河锦绣,国运昌隆。2025年的国庆,我们不仅庆祝过去的辉煌,更期待明天的精彩。下一个五年、十年,愿我们继续携手,把祖国的画卷,绘得更辽阔、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