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心中的那根"梁"
分享:
时间:2025-08-29 浏览:26 投稿:装备运维中心 文作者:唐凤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晚上八点,我刚收拾完晚餐的碗筷,正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手机突然响起急促的视频铃声。屏幕上显示着"家庭群聊"的提示,父亲和弟弟的头像已经在线。我的心猛地一紧——家里一定出大事了,才会启动这样的"三方会谈"。我深呼一口气,忐忑的接起了电话。


"这事绝对不能干!"
     

 "你怎么这么犟!都干了几十年了,轻重分不清吗?"
      

"爸,这风险太大了,完全没意义!"
      

 "出了事你也脱不了干系!"


电话那头,母亲尖锐的责备声和弟弟少有的激动语气交织在一起。作为长女,我意识到自己的态度可能成为这场家庭争论的关键。三分钟的激烈争执后,我渐渐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先说说我们这个普通家庭。父亲今年61岁,中学文化,靠着石匠手艺在宜宾装修行业摸爬滚打二十多年。即便到了退休年龄,他仍然全年无休——工作对他而言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母亲是典型的农村妇女,一位保守、节俭,甚至有一点抠,一辈子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家人身上。


几天前,父亲接了个高档小区的装修活。顶楼复式,拆墙体、掀楼板、抠梁子,打线槽……工程量大,报酬可观。


开工后一切顺利,房东待人厚道,不仅常备矿泉水,还总叮嘱父亲注意休息。然而就在工程收尾时,房东突然要求拆除一根承重横梁,以改变房屋结构。


这下可炸开了锅。母亲态度坚决:"给多少钱都不能拆!"父亲却陷入两难:拆,违背专业良知;不拆,又觉得对不住房东的信任。更让他担心的是,辛苦多日的工钱会不会因此泡汤?


辗转难眠几夜后,父亲想了个"折中"办法:让房东写免责声明。这个没读过多少书的老匠人,此刻却展现出难得的法律意识。但母亲依然反对:"有风险的事,碰都不能碰!"


我给父亲分析:"您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您这梁不能拆,这就是最专业的判断。即便房东签字,真出了事您也要担责。"母亲十分同意我的看法,可父亲还是抹不开面子拒绝房东。这个任务,最终落在了我肩上。


与房东沟通时,我向房东解释了安全隐患,按照父亲的想法主动提出扣减部分工钱作为补偿。房东看我们的态度十分坚决,后来也没有扣掉我爸的工钱。至于后来,那根梁是否被拆掉、被谁拆掉,那根梁最终命运如何,我们没再追问。


那晚,父母终于睡了个踏实觉。


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根“梁”,它撑起的是做人的底线,是职业的操守,更是社会的良知。


这根“梁”,可能是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对建筑安全的坚守,是母亲对家人平安的执着守护,是我们面对诱惑时的那一声“不能干”。


这根普通的横梁,折射出的却是每个家庭都可能面临的抉择。父亲的职业操守、母亲的守护执念、我们的集体决策,共同构筑了这个家的精神"承重墙"。


在利益与良知的天平上,我们选择了后者。这不仅是对房屋安全的坚守,更是对做人底线的捍卫。正如党风廉政建设需要每个家庭的参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正是由千万个这样的选择共同托起。当我们每个人都敬畏规则、守护原则,不因利益而动摇,不因情面而妥协,这根“梁”就会越来越坚固,成为支撑社会公平正义的脊梁。


从家庭到行业,从个人到国家,唯有守得住底线,才能行得稳致远。从我家的小故事看,廉洁不是遥不可及的政治术语,而是融于日常的价值选择。当我们守住心中的那根"梁",守住的不仅是个人的良知,更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