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应该成为习惯
分享:
时间:2025-06-17 浏览:42 投稿:生产运营中心 文作者:张占涛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张占涛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那日陪女儿在小区泳池戏水,水花四溅的欢声笑语中,我目光却不自觉地逡巡于池畔周遭:一只救生圈边缘悄然裂开了口子,仿佛沉默的警示;池边某处防滑垫悄然缺失,裸露出湿滑的暗礁;护栏一处螺丝松动,在孩童无意的倚靠下微微摇晃……这些细节如浮出水面的暗影,无声地牵动神经。此刻蓦然惊觉:安全,早已如呼吸般融入我的日常肌理,成了一种无需召唤的本能习惯。


这习惯非凭空而生,更非仅存于水波荡漾的闲暇时刻。在曾工作多年的煤化工领域,我亲眼见证安全如何通过无数遍的重复与内化,沉淀为从业者深入骨髓的条件反射——那是一种比规程条文更可靠的护身符。


在那里,安全习惯是进入装置区时无需提醒便紧扣于头顶的安全帽,是启动作业前习惯性伸向便携式气体检测仪的手。是“手指口述”操作法在唇齿间形成的肌肉记忆,让每一次阀门开闭都如背诵口诀般精准无误。是作业票证制度下,再简单的流程也如烹饪必读食谱一样,被严格地执行确认。是设备检修时,两人目光如探照灯般交叉确认挂牌上锁的“双保险”姿态。更是交接班时,将隐患细节如接力棒般郑重交递,不留下任何认知的断点与盲区。


这些看似琐碎的习惯,实则是钢铁森林中血肉之躯最坚实的壁垒。它们如空气般无所不在,并非源于刻意的警醒,而是千万次重复后沉淀于神经末梢的本能。当安全成为呼吸的节奏,成为肌肉的自觉,风险便失去了乘虚而入的缝隙。


从泳池畔微不足道的裂痕,到巨型装置中阀门开合的毫厘之差,安全习惯如同生命本身一样,唯有融入每一刻的平凡日常,才能于无声处筑牢生存的堤坝。让安全成为习惯,便是将守护之力,深植于我们行走世间的每一个脚印之中——因为习惯,常是危险来袭时,我们最后也最可靠的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