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岩》有感:信仰如磐,浩气长存
分享:
时间:2025-02-27 浏览:303 投稿:生产运营中心 文作者:黄莺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在阅读《红岩》之前,我对那段波澜壮阔又充满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岁月,虽心怀敬意,却也有着些许距离感。但当我翻开这本书,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故事,瞬间将我拉回到那个黎明前最黑暗却又满含希望曙光的年代。


书中描绘的重庆渣滓洞、白公馆,是国民党反动派囚禁迫害共产党人的人间炼狱。潮湿阴暗的牢房、惨无人道的酷刑,都没能摧毁革命者们坚定的意志。江姐,无疑是书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星。当她发现丈夫彭咏梧的头颅被高悬示众,巨大的悲痛如汹涌潮水般袭来,可她却强忍着泪水,将仇恨深埋心底,毅然决然地继续投身革命工作。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严刑拷打,竹签钉入手指的剧痛,也未能让她吐露半个字党的机密。她那“毒刑拷打是小事,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的心是铁做的”豪言壮语,至今仍振聋发聩,让我深刻领悟到信仰的力量可以让人超越肉体极限,拥有钢铁般的意志。


许云峰同样令我肃然起敬。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敌人的陷阱面前从容不迫。在被囚禁于暗无天日的地牢时,他凭借顽强的毅力,用双手挖出了一条生命通道,却将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自己坦然赴死。他的英勇无畏,诠释了共产党人舍己为人、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


小萝卜头宋振中,更是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他在本该天真烂漫的年纪,却因革命被囚于狱中,从未见过外面真正的世界。但他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积极为狱中的党组织传递情报。他那瘦小却坚定的身影,成为了《红岩》中一抹令人心疼又充满希望的亮色。


合上书,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真切体会到当年革命先辈们所面临的艰难险阻。他们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摆脱压迫,过上幸福生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反观当下,我们有时会因为生活中的一点小挫折就抱怨、气馁,与革命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相比,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红岩》就像一座精神宝库,为我们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信仰的力量。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当倍加珍惜这和平年代,传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的红色精神,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