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 “拖延”与“症”为伍
分享:
时间:2022-10-25 浏览:230 投稿:甲醇车间 文作者:甲醇车间 杨丽萍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甲醇车间 杨丽萍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早上准备打扫卫生,可拿着手机一刷就是一上午,什么也没干成。下午想着要完成写了一半的总结,打开电脑却开始整理其他文件,到了晚饭时间,总结还剩下一半未写。晚上带着孩子看书,小孩子一会儿要喝水吃零食,一会儿要休息上厕所,一个小时过去了,书还翻在刚开始的那一页……正准备发火,小朋友一句轻描淡写的“妈妈,你今天的卫生打扫了吗?”于是即将脱口而出的责骂,硬生生的咽进了肚里。

 

    事后,我开始反思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这大概就是大家常说的“拖延”。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拖延的习惯,毕竟我们是活生生的人,有七情六欲、有虚弱疲惫需要“摆烂”的时候。在我看来,适当的“拖延”有时反而能最大限度激发人的潜能。比如你刚完成一篇文稿,当时看起来还不错,将这篇稿子存放一天,等第二天再次阅读时,你会发现还有很多可以修改打磨的地方。又或者,一项工作任务,因为某些不可控的原因,你不得不拖到了最后的时间才完成,而且此次完成的效果与曾经花很长时间完成的效果相差无几时,就会产生“高效率”的成就感,这也有助于优化自己今后的工作计划。

 

    当然,这里强调的是“适当”拖延,如果事情已经拖延至无可挽回的地步,那就是将“拖延”变成“症”了。

 

    “症”显然就是一种病。“拖延症”就是一种潜伏期很长的病。一开始可能只是因为单纯的拖拉、分神或者懒而拖延做事。这种“拖延”使我们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得到了一定缓解,让我们有了短暂的“愉悦感”,这种愉悦就会让人上瘾,会使我们不断地重复“拖延”,而实际上我们的主观意识以及身体感知开始逐渐失去自我控制能力,最终沦为“拖延症”的阶下囚。随着事情发展的紧迫性和不可控性,我们开始产生焦虑,抑郁,强迫甚至暴怒等情绪,严重影响了我们正常的生活工作模式。

 

    不仅如此,“拖延症”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我们会因为各种因素调整自己的习惯和行为来符合自己周围的人:爱赖床的家长,十有八九会有贪睡的孩子;经常迟到的领导,便有屡屡晚到的员工;习惯懒散的队友,常常在一个拖拉的团队……一个人的行为影响到另一个人的行为,“拖延”有了参照者,有了“安抚”自己的理由,便可以“顺理成章”拖延做事了。而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事情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低,万一再出现纰漏或意外,强烈自责和负罪感,会使人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贬低,再遇到类似的事只会选择推诿或逃避。

 

    怎样克服拖延症呢?在这给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将事情分出轻重缓急并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表,避免一会东一会西,最终一事无成的情况出现。其次,不要给自己充裕的时间。紧凑的时间安排可有效减少自己出现分神的情况,也能避免自己不断地为拖延做事寻找理由。第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心态和情绪。遇到小事,立即行动,以简单、迅速的方式快速完成处理,不因事小而拖拉;遇上有难度或力所不能及的问题时,不要慌乱,分析情况,理清思路,千万不要受消极情绪的影响而失去自己前进的动力。第四,面对大数据和学习资源日益丰富的新时代,每天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开展一场“5G冲浪”,一来可放松心情,二来可开阔眼界和认知,避免自己在做事情过程中,因海量的信息而迷失自己的方向。第五,以行动力强的人为榜样或与之结伴,学习他做事的方式方法。要相信“行动力”也是可以“传染”的,它会让你 “动起来”。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我们不妨也“卷”起来,相互督促和鼓励,相信我们的做事效率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最后,还想说一点:“拖延症”不是那么容易治好的病。身边有一位朋友,每天都在立flag:“我发誓,我明天一定要改掉拖延的坏习惯!”于是,这个flag每天立,每天倒……难怪《明日歌》里会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感叹。想要医治“拖延症”,就要做好长久努力的打算,以坚定的毅力和不受外界干扰的决心,树牢“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良好习惯,正确对待“拖延”,别让“拖延”与“症”为伍,而毁了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