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外表美,只能取悦一时,心灵美才经久不衰。美丑在于心灵,外表是次要的。一个人的外貌只能给人视觉的感受,并不是美丑真正的价值取向。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评判美丑的标准,我们好似与生俱来,却又各不相同。美丑的观念起于何时,无从确知。对于美丑本质的理解,也犹如盲人摸象,莫衷一是,百家争鸣,各执一词。西施浣纱,美在山水间;东施效颦,却沦为千古笑柄,至今仍被津津乐道。但东施也只是有了爱美之心罢了。
当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不应就其外表来评价,而是从行为、动作、言谈举止去观察,不能光被外表所迷惑而失去了深入挖掘内在美的想法。因为,再美的外表也不过是一种装饰,最终都会在心灵美下无处遁形,黯然失色。
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拥有着令不少女孩羡慕的美貌与才华。但我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另一个人身上,他就是卡西莫多。他天生畸形,相貌奇丑,还是个聋子,似乎和美一点都不沾边。上帝把一切丑陋都给了他,他却用善良来回报这个世界。卡西莫多的“美”在当时的社会不为人知、承认。然而,在如今的我们看来他的心灵美更令人震撼。心灵美弥补了外表的缺憾。外在美并不是十分重要,只要有智慧和善良构成的心灵就是最美丽的人。
埃及卢克索电影奖获奖短片《另一只鞋子》,短短几分钟,没有一句台词,讲述了两个年龄相仿,但家庭境遇完全不同的孩子,在火车站因为一双鞋而发生短暂交集的故事。影片中富孩子坐火车时,他的一只鞋子被车门挤掉了,被穷孩子捡到,穷孩子虽然境遇可怜,但他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对于那只漂亮、崭新的鞋子,眼神中充满了羡慕、喜欢、渴望,但绝不肯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于是他捧着鞋子追赶开动的火车,而富孩子则脱下脚上的另一只鞋子,朝车窗外扔了出去。富孩子乐于成全,他对鞋子的喜爱和珍惜,在那些孩子气的举动中显而易见,但他愿意让其他人拾得美好,哪怕这个“其他人”是个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扔的是鞋,却成全他人,温暖世界,是至善至美之心。
外表美,总会失去,当岁月流逝,闭月羞花变成了苍颜白发,人们的目光就不会停留在这里,而心灵美在时间的洗礼中永不褪色。因此,美丑评判的本质不是外貌,而是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