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关于手机的消息
分享:
时间:2020-07-20 浏览:707 投稿: 文作者:生产管理部 熊林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生产管理部 熊林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实惠莫过于手机的智能化,现在是“一机在手,天下我有”。可以移动办公、处理工作事务,可以与网络的任何人交流、联接,可以与世界连通、放眼全球,可以使生活、购物更加便捷,可以娱乐游戏、放松自己,可以方便出行、旅游等等。在享受手机带来的种种好处和便利的同时,它也悄然改变了我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有人感慨“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对面的小伙伴在玩手机”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不知不觉中手机成为了我们生活工作中不可以缺少的一部分,甚至视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在身体和精神层面上。环顾四周,“低头族”才是这个时代最强盛“族群”。

 

    对于一个事物的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的依赖,以至于情愿被其改变?这里将进行一些反思,重新审视手机。

手机的信息

    通过网络获取和交互信息,是手机智能化最大的功能。与他人聊天、刷微信、浏览网页、上论坛、看快手抖音等等,最多的是信息的获取。从未有过的形式扩张了我们的认知领域和模式,通过这些方式,这个世界的万千存在、人生百态都能够轻易知晓、掌握,打开足够广阔的眼界。但只要深入审视和思考,手机信息给我们带来的并非全是好的,也不是说全是坏的。看清它的存在,便是最好的接受。

 

    信息的碎片化,空耗着我们的生命。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智能化以后,现在信息的获取和交互渠道开始单一,手机渐渐取代了其他方式,因为方便快捷的优势。

 

    我们每天会接受大量甚至是海量的信息,通过手机。是不是信息过目就可以忘了?或许不是。像是电脑浏览过的信息会被记录缓存下来,虽然你看不见,它却存在硬盘(大脑)的某一个区域,与神经元结合,刻画下了痕迹。电脑硬盘可以格式化,大脑可以吗?更令人担忧的是,从手机上花大量的时间获取的绝大多数都是碎片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很难关联和联结在一起,散乱的零碎的分散在我们的头脑里,像极了垃圾,难以产生价值,只会占用我们有限的存储空间,同时消耗大量的精力。信息与信息之间有关联,才产生作用和意义。一辆轿车,上万个零部件之间是有关联的,组装出来的才是轿车的模样;垃圾场中上万件没有关联的物品摆在一起,你能组装或拼凑出一辆轿车来吗?不关联的信息就如垃圾,空耗着我们的生命。

 

    信息的自由化,隐藏着暗礁。手机已是网络的最佳终端,随时随地都可以与网络连接。在这个虚拟的第二世界里,只能用光怪陆离这个词语来形容。信息在网络中传播的形式和其自由化,使信息呈现出非常复杂的集合,在这里面就存在着许多网络“暴民”有意或无意识的散布的负面信息,并具有一定的掩饰性(这里所说的“暴民”不是特指恐怖分子和犯罪分子,宽泛的指在网络上散布虚假、有害、危险、暴力的等等负面信息和只顾自我泄愤的网民)。或许我们一时情绪糟糕不自觉的当了一回“暴民”,发表一些激昂的言论,给他人造成了负面影响。就像是航道里的暗礁,没有足够的经验和分辨力,很容易触礁。

 

    如果你说我有足够的能力分辨是非,不会盲目的偏信这些信息的,这点我相信。但也要看到现在“网民”的构成在发生变化,从2岁到100岁的结构组成,你即明白了网民中存在大量的未成年人,他们的分辨力和偏信力可想而知。因为我们正面对网络养大的一代,是否对在网络这塘浑水趟过的青少年们,有什么的影响?我们现在还看不到,因为需要这代长大后才能完全清楚。我们思考一下,他们因缺乏分辨力,沾染到很多负面的信息,会不会使其趋向于黑暗的一面了?人性决定了我们对负面的一面的诱惑难以抵制。

 

    在这里我是乎有些杞人忧天。留意一下网络各种渠道来的信息,不好的新闻、信息占有量是大于富有正能量的信息的,会给小网民造成世界是个多灾多难、罪恶充次的刻板印象。过早的看到世界的全貌并非好事,会削弱人生的幸福、美好感,影响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

 

    信息的多元化,盲流的养成。所谓盲流,这里代指缺乏自我判断,盲目随从网络主流化的行为。2020年这场瘟疫使我们看明白了一些事情,比如最初英国和美国对肺炎疫情的刻板认识和看法,令全世界人民唏嘘不已,这是文化养成的判断思维模式。那么网络信息的多元化,能够了解到你所有想知道的事和知识,它的全能和无所不能会慢慢使我们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惰性,赖得去思考和判断,网络依赖最终养成“盲流”。购物、消费中产品的选择,旅游、娱乐的选定,对事件、新闻的价值判断等等,甚至作业、论文都在网络中去寻求参考,确切的说更像是“有选择的决定”,这里面只有“你觉得就是这样或那样”的感觉,并没有深入思考、分析和判断,更像是盲从。不只是影响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还影响了我们应对外界事物的心理机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承认网络是无所不能的,带来的信息是最正确的,无疑你放弃了自我生长,你只是它的延伸。

 

    手机的娱乐化,掩盖我们内心真实的需求。手机智能化第二大功能就是娱乐化。影视、微视频、游戏等,让自己暂时进入一个陌生的空间,忘记身处的烦恼,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消磨闲暇时光。确实给我们带来自我疗愈的效果。

 

    娱乐有单向的和交互的两种模式。看影视和微视频、看笑话等是单向型的娱乐,手游、聊天等是交互型的娱乐。这两种类型有一个大的缺陷,就是很难触及心理深层次的交流,浅表化的交流难以解决心理的实际问题,长久的浅表化交流会慢慢流于形式,变得空洞化。有一个冷笑话“有一个人很不开心,去找医生,医生说你不开心可以找城里那个扮演小丑的人,他从来都是很开心的,他或许会告诉你开心的秘诀。那个人说我就是那个小丑”。小丑演员在他演出时,他的行为是处于形式化的、表面化的,没有深入内心与自我主体发生实质性联结,最后他成了城里最不开心的人。

 

    不要让娱乐化的表象掩盖我们内心真实的需求,它只会替你阻挡一时的烦恼,却不能为你解除忧愁。

手机改变了什么?

 

    首先,当我们与手机建立起亲密关联、关系的时候,短暂的分开都可能引起内心的不安,变得烦躁起来。手机虽然没有情感,但它却是“有呼必应”,随时与你发生交互,你的需求通过指令操作,都会有一个回应。而与人交往却不是这样,人会受情感的支配,你发出信息,不一定有回应,有回应也不一定是你发出信息所对应的回应。所以与手机相比较,与人面对面的交互要麻烦和困难得多。两者相权,取其易。处于应激状态(我们对手机技术的依赖称为技术应激),慢慢会养成情愿手机上交流,也不想面对面的口头交流。

 

    其次,手机、现代科技产品的运行逻辑思维是0和1的组成的对与错、黑与白的世界,没有人类思维模糊地带存在,被手机等机械产品同化后,我们的思维变得极端,对或错,没有不对不错的存在。思维变得简单化,我对你好,你必须对我好这样的交互回应方式。正如哲人所说“你掌握新的语言后你的思维模式也会发生改变”,掌握了智能化程序语言,人机对话使思维模式发生了改变。人与人的交互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我们被驱进了一个胡同,是否有转身的机会?

 

    再者,智能产品的开发有一个潜规则,就是这个产品必须无条件服从使用者。如果你拨号码打电话,手机不这么做,它打开一个网页,那么它就会遗弃。手机或其他智能产品必须无条件的接收操者的指令,并作出回应。那人与人了?你给他人发出一条指令,他人会无条件接受和回应吗?我想这么理想的交互方式只有人机可以实现。那么,这样一个过程,越是接近理想的交互方式,就越接近人机模式,怎样才能实现了?将他人机器化!渐渐习惯于彼此服从。

 

    再次,对于速度的追求,对于缩短时间的要求,在人机交互中逐步养成。如果你的手机慢了一分钟才反应过来,你一定会暴跳如雷,从新换一个,有时慢了三五秒都会是内心焦躁不安。这种慢慢变成潜意识的行为,使我们渐渐对慢生活失去了联结,体会自然节奏的能力渐行渐远。在生活、工作中,你对发出的信息,做出的事情,有一种潜意识,得到结果的速度越快越好。发出的信息很久没有回应,做完的事很长时间都没有结果反馈,不自觉的觉得不安和焦躁。因为你对时间和速度的感知和心理预期变了。

 

    最后,多媒体世界里,很多体验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将信息的加工变成自己的认知和体验,这毕竟是概念、思维逻辑带来的体验,并不是五官直接感受所获得的,前者的存在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没有身体感官的参与,与灵魂没有联结,越多越觉得空虚,而不是充实。我们需要实实在在的身体和心灵的体验,才可以充满内心。实际到一个景点旅游和你看图片或视频的感受之间的差异,应该人人都可以体会到吧!这就是概念、逻辑带来的体验与实际体验的差别。没有灵魂的体验是假体验,没有真体验的人生是假人生。

 

手机是一个工具

    要问一下自己,如果早上出门,没有带手机,将是怎样的感受和心情?要是手机快没有电了,又不能及时充电的话,又会有怎样的内心反应?我如果没有带手机出门比没有吃早餐还要难受,感到有些焦躁,手脚无从安放的不适感;如果手机快没有电了,又没法充电的话,心情很容易跌落低谷,手机拿起又放下,可以会无意识的反复做多次,称不上绝望,却是难以言表的失落。 “我和我的手机,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有你就能满血复活。”

 

    在这个时代,我们能够感受到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从“信息的碎片化”到“娱乐的掩盖性”,反思手机给我们带不好的一面,看清楚它的两面性,择善从之。重新审视手机对我们行为和思维的影响,很多改变正在发生着,你愿与不愿。

 

    东晋的支道林对庄子的“逍遥”进行了注解,所谓逍遥就是“物物而不物于物”,即是说“驾驭物,而不能被物所驱使”就是一种逍遥的状态。

 

    手机只是我们的一个工具,而不是我们是手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