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差异是素养和境界的差异
分享:
时间:2007-09-03 浏览:490 投稿:null 文作者:云天化中学 悟斋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云天化中学 悟斋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这次布置综述写作训练,我给了两个话题供学生选择:“中国足球”和“当代学生”。本想最近中国男足在亚洲杯上再次蒙羞令国人再生失意;近年关于“80后”的种种非议和辩解,肯定强烈地激发着这些血气方刚的高三学生,再通过写作原理的讲解和立意选材构思的启发,他们都应当拥有丰富的材料势必成竹在胸而汩汩滔滔不吐不快。

    不料上课了好几分钟竟还安静不下来,一部分学生还在问写什么,怎么写;一脸的茫然和无奈真乃匪夷所思。我不禁反问:“你上节课缺席了吗?”――其实是讥讽少数学生语文课总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对课堂的有用信息视若无睹,充耳不闻。我分明记得前节课就有个极端渴睡的一如既往照梦周公不误。

    于是,我激将的话又得启示而出:如上的体验过程,不就是活生生的关于当代学生甚至联系中国足球的启示性材料之一吗?干嘛老给自己强化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没有可写的材料,写不出作文!

    网上有些文章说,“80后”具有如下特征(当代学生就包括在内):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40来岁,是现在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第一批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社会群体。朋友圈子很大,家庭圈子很小。打一出生就有大彩电看。都深受日本动画片的影响。从来不喝白开水,只喝瓶装的有甜味的饮料。重视外表,讲究穿着,心中的美食就是肯德基、麦当劳和吉野家,以及类似食品。都扎耳孔。从来不叠被子。个人物品混乱无序。 几乎个个抽烟。爱上网,QQ、网游是最爱。从来不看新闻,不读报,不看除了课本和漫画以外的书。字写得很难看。外强中干,遇事就躲。从来都迟到。晚上不睡,白天暴睡。……

    另一类文章说:“80后”是家里的宝贝儿,即使父母再苦,也有一万个理由和一万个方式来娇生惯养。家长对他们满足、满足、再满足,纵容、纵容、再纵容,所以潜伏在这一代新人类身上的消费潜力巨大。而他们却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无“仁”,缺乏孝心和社会责任感,视父母为自己的付出为理所当然,视自己的放浪形骸为天经地义。
 
    “80后”除了叛逆,还有另一种更贴近本质的性格特征,那就是软弱与唯美。他们既讨厌被注视,又因成长在注视下,而习惯于被注视。成长环境的优越,让他们变得唯美、浪漫,天生软弱。如同玻璃晶体,在可承受的撞力面前,表现出惊人的坚硬,但撞击力稍有过度,立时破碎,脆弱显露无遗。“80后”内心的叛逆、唯美和浪漫就是晶体的硬度,掩盖住了他们承受力的真实脆弱。讨厌束缚,追求解放,却为先天的软弱性所困。

    “80后”是啃老一族:
清高型自恃身价,高考成功数度坚持非某校某专业不读甚至大一二退学重考,就业后又频繁跳槽,导致长久不能自立,要靠父母接济生活。
 
    幻想型渴望进入致富快车道,就业后希冀一劳永逸。但生活和业务经验严重匮乏,经济上生计不能自保,就一脚踏入高风险创业活动,终深陷债务泥潭,要靠“啃老”来接济。
无赖型或者中学起就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怕做苦差,只想不劳而获,心安理得赖在家里坐吃山空,是彻底的“无赖型啃老族”;或者能力低下,也想过要靠自己努力获得自立,但长久安逸的成长环境已使他们成了温室里的花朵,拼搏无力,奋斗无望,只等父母安排生计,沦为“无奈型啃老族”。

    暧昧型有过得去的学习成绩,大学毕业后能获得稳定的工作,生活上也没大问题,但爱慕虚荣,无法控制消费欲望,中学时吃得好穿得好,工作后希望快点拥有好房子和好车子,以便维持体面的富贵生活。于是把求助目光投向父母,拍着胸脯说这是借钱将来一定还上,但事成后装聋做哑不了了之,反正父母不会计较。

    据说在一些大型毕业生招聘会上,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公然表现出歧视“80后”的姿态。“工作不主动,依赖性太强,不乐于接受公司纪律约束,无集体组织观念,娇气惯养怕吃苦。”这是他们对“80后”的评价。他们表示:“我们的企业文化不适合城市长大的孩子和独生子女。”

    但是同样有报道和评述:
    很多跨国企业如通用电气和麦当劳在中国新聘的员工当中居然有80%以上是独生子女,而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也已有50%的员工是“80后”,“80后”俨然成为这些跨国企业的中坚力量。

    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总裁罗凯睿在2007年《头脑风暴》电视峰会上这样评价中国“80后”:“他们有自己的雄心壮志和自己的价值观,喜欢为自己设定长期目标,并踏踏实实去实现它;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能适应企业的文化;他们在很努力地成为一代很优秀的人,前途无限光明。”

    想那跨国公司总裁来中国本土发言,面对中国听众,要卖得出人情,自然客套多于批判。可中国到目前为止,独生子女已近一亿,几乎都在“80后”范畴。这一亿人当中,城市人居多,不仅有一小部分已是跨国公司的员工,而且有更多的人,那些爱玩手机、吃汉堡的新新人类,更是他们的客户,当上帝供奉都来不及,又岂会拿人钱财,还打人耳光?

    而内地传统行业单位就不同了,“80后”暂时还成不了他们产品的主要顾客,所谓企业文化不合只是套话,老一辈科室之间明争暗斗,烽火硝烟,岂是初出茅庐的“80后”堪比?宁可错杀一千,也勿漏网进来一个,坏了自己安稳而闷骚的一锅咸汤,才是心态之关键。再加上中国人自家说自家话,大可不必光拣好听的,所以才不留情面并无伤大雅。

    作为教师,我也想说几句公道之话:

    我已经教过十多年上千数的“80后”学子了,比起60、70年代出生的弟子来,他们确实有很多欠缺,且又多出了不少问题。但辩证地看待,应当承认,他们既有先天不足也有时代禀赋,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总体上他们只会比上一辈更茁壮,于人类更有希望,否则还侈谈什么与时俱进?优良中差因比较而存在,好的和比较好的总占绝大多数。在我教的班级,有良好行为习惯,志向远大,勇于接受磨练,主导班风学风的“帅男”“靓女”总在激励着教师教书育人的成就意识。

    所以,管你是批判,还是奉承,“80后”终将当家做主,成为国之中坚,确属长江后浪推前浪,上帝的安排,社会的新陈代谢。只需注意一点,“80后”不只是竹子的一枝一节,更像是一道分水岭,于前人是另类,而于将来其实都是一类,分水之后的自然流向而已,年岁有别,差异不大。犹记得1978年,那位伟人划时代的一笔,如今已是开花结果,也许在某个意义上,我们这些50、60后其实都在成为“80后”呢!

    拉拉杂杂,?里?嗦,绕了一大圈,我的中心和题意可以归结为:习惯是养成的,习惯成自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也可能种瓜得豆,猫生狗儿,时代已经和正在给教育提出一个个新的课题,而根本的教育可能还在于彻底改革功利的应试教育,全面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要让“80后”(特别是当代学生)尽量多地得到良好养成,且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希望的那样,脱离动物性的自然境界甚至功利境界,达到道德境界并企及天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