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间:2006-02-28
浏览:1233
投稿:null
文作者:[云天化中学 李远]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云天化中学 李远]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前 言
一般说来,唐诗以风骨取胜,唐诗写的大自然风景,显得特别的开阔博大。这和唐人的生存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那样的一个繁盛的朝代,带给世人的是极大的精神满足和享受,即便是写悲哀都写得博大开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宋代继承隋唐帝国,却不能重组“天下”,而必须和辽、西夏、金、蒙古等敌国并存,在中国历代的皇朝史中非常反常。宋朝在军事上长期处于弱势地位,非但没法重建汉唐的规模,反而令抵抗外族入侵成为百姓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时代带给世人的更多的是伤感,因而在这样的时代精神影响下的宋代词,便不可避免的呈现出两种风格:婉约和豪放。
如果把豪放词看作关东大汉,那么婉约词便是江南女子。
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我们的讲座只是简单的勾勒一下婉约词的轮廓,通过对几位作家作品的介绍,了解婉约词。
缠绵闲愁抛不去
――冯延巳
用一个字来概括冯词:怅。
冯延巳的《鹊踏枝》第一首:
谁道闲情抛却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尝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冯是最具有悲剧精神的一个诗人,为什么这么说呢?(简要介绍词人)我们来看他的这首词,此词开端之七个字“谁道闲情抛却久”写得百转千回,缠绵悱恻。表现了在感情方面欲抛不得的一种盘旋郁结的挣扎的痛苦。“闲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是闲来无事时无端涌上心头的一种情绪。这对于多情善感的诗人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无法摆脱的情感。
是不是只要有这样一种情绪就是具有了悲剧精神呢?显然不是,冯的“抛弃”正是对“闲情”有意寻求摆脱所作的挣扎。而且还用了一个“久”字,更强化了他的努力挣扎。可是他却在一开头先用了“谁道”两个字。“谁道”即表明原以为可以做到,而谁知竟未能做到,由此二字,便可知“闲情抛弃久”的努力挣扎是徒然落空了。下面两句“每道春来,惆怅还依旧”,一个“每”字,一个“还”字,再加上后面的“依旧”两个字,可见“惆怅”仍在。“惆怅”是内心恍若有所失落又恍若有所追寻的一种迷惘情意。不像相思离别,而是较之相思离别更为寂寞、更为无奈的一种情绪。既然有此无奈的惆怅,而且经过抛弃的挣扎努力之后依然存在,于是冯便以一种殒身无悔的口气,说出了“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两句决心承担负荷的话来。面对易落的花,怎么能忍而不饮伤心之酒。因为“花既不解饮”,这一份惆怅之情花不了解,只有“日日”饮酒,此外,便无以度日。也因如此“镜里朱颜瘦”是必然的结果。而前面却用了“不辞”二字,这两个字表现的正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殒身不恤的情意。
本首词上半阙表现的这种曾经过“抛弃”的挣扎,曾经过“镜里”的反省,而依然殒身无悔的情意,正是冯悲剧精神的写照。
下半阙以“河畔青芜堤上柳”一句为开端,是写景的句子,但“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虽写春天的景色,但并不写繁枝嫩蕊的万紫千红,而只说“青芜”,只说“柳”。“芜”就是茂密的草,青青的草色遍接天涯,“柳”的缕缕柔条,更是万丝飘拂,这种绿遍天涯的无穷草色,这种随风漂浮的无尽柔条,它们所唤起的,该是何等绵远纤柔的情意。年年河畔青芜,年年堤边绿柳,那么这样一份绵远纤柔的情意,岂不就是年年都有,无穷无尽。所以在看下面两句“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一个“为问”,一个“何事”,造就了一种强烈的疑问语气。再结合上阙,从其尝试抛弃的徒劳挣扎,到现在的再问新愁为何年年有,说明虽然经过那样的挣扎与反省仍不能摆脱“闲情”,不能抛下“惆怅”。最后两句“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这两句把惆怅之情写得极深。“独立”是寂寞,“风满袖”是凄寒,“小桥”是立身之地的孤零没有荫蔽。在如此寂寞凄寒孤零无所荫蔽的景中的作者,其心情之寂寞凄苦可见一斑。更何况加上了下面的“平林新月人归后”,月上林稍,夜色渐起,路上已经没有了行人。从前面的“河畔青芜堤上柳”来看,诗人在这寒风满袖的小桥上独立的时间应该是很长了。清朝有个诗人黄仲曾言:“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如果不是内心有一份难以排解的情绪,有谁会在寒风冷露的小桥上站立到中宵呢?
从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出,冯延巳所表现出来的孤寂惆怅之情,是心中永远存在的惆怅哀愁,而且充满了独自担负的无悔之情。所以说冯是最具有悲剧精神的,正是说她这样一种在痛苦前执著而且不放弃的感情境界。
深切真挚的心灵
――李煜
我们仍然用一个字来概括李煜的词:血。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又说“后主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呢?
所谓以血书者,就是指用最真切最深挚的自己的心灵感情来说出自己的话。所谓“后主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是说李后主所写的悲哀,使所有生命体的悲哀。“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们的生命就如同“春花秋月”一样,都是要消逝的,我们的过去的往事也都是要消逝的,“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一个真理,“往事知多少”也是一个真理。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大罗网中。这也就是说,李后主写他一个人的悲哀,却也写出了所有人类的悲哀。这和超度众生的释迦、担负众生罪恶的基督精神是一样的。这是李后主词的成就。
来看他的《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林花”,就是“满林的花”,不是一朵,不是一束。而是整个一片的凋零。林花谢了的是春红,春,何等美好的季节。红,何等美好颜色。满林的春天的这样红艳美好的花树都凋谢了。“谢了”二字,是多么的沉痛、哀伤、悼念。而这两个字是口语中使用的,这样就让那么沉痛哀伤的感情直白坦率的表露了出来。他的感情就这样不加修饰、不假思索的表露得出来。花之生命,本就短暂,倘若风和日丽,天暖气清,也就罢了。可是短暂的美好的生命还要面临“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摧残。我们人生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们人生之中每一个人都必不可免的会遇到一些艰辛苦难。那“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打击,是只对花草吗?
辛弃疾曾有诗言:“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那风雨是整个生命所遭受的挫伤。所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写的是整个生命的无常,生命的苦难。他用林花这么小的一个形象表现的是整个生命的苦难感慨――“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下面的“胭脂泪,相留醉”,从花过渡到人。一方面那春红的花朵,红得像胭脂,上面风雨喷洒的雨点,是“胭脂泪”。“相留醉”,是说看到“胭脂”上的“泪”,就留我再为它沉醉一次。“几时重?”是说:你什么时候再看见这样红的花朵呢?你说明年春天来了,明年的花就开了,可是明年的花就不是今年的这一朵花了。现在的时间消逝了,就永远都不再回来了,正因为永远都不再回来了,所以他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后主他从林花这么一个形象,写到整个人生,还不止整个人类,是整个有生命的事物,包括草木在内,哀伤、悼念林花的短暂无常,何尝不是哀伤、悼念所有生命的短暂无常呢?
也许高二、高三的同学会说,李后主的词是在亡国之后意境才阔大起来的。才写出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才写出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早期耽溺于歌舞享乐的淫糜生活时候,词作内容是空泛的。是的,从伦理道德的观点来看,确实是这样的。只是我们认识一个词人,若从他的心灵、他的感情、他的感动来看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人其实是不可以分割的。尽管一个人的作品风格可能不同,但我们还是可以透过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探寻到一个作者心灵感情的本质是什么。所以,李后主的词尽管风格可以分成前期和后期,但作为他的本质来说,他基本上的一点是不变的:以他的真挚、敏锐的心灵和感情映射在作品中。不管他经历的是什么,他都把最真纯、最敏锐、最深挚的心灵和情感全心全意的投注进去。这是李后主的一种特色。所以,当他把真挚敏锐的心灵和情感投注在国破家亡的苦痛以后,就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写出所有生命体的共同苦难。
下面我们就看一首他早期的作品《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李后主这个人,不管对于悲哀,还是享乐,都是个既没有没有节制,又没有反省的人。这首词先写了目之享受: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是一个盛装的美丽宫女组成的舞队。接着写耳之享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下篇开始写鼻之享受:临风谁更飘香屑。接着又写了嘴之享受:醉拍阑干情味切。眼中看着美丽的宫女们,耳朵听着美妙的音乐,鼻中闻到了不知从何处飘来的香气,口中饮着美酒,半熏半醉之时,就“醉拍阑干”。一个人情动于中形于言,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味切”正是内心最深处的一种享受的表现。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