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化肥猜想
分享:
时间:2015-08-04 浏览:381 投稿: 文作者:王凯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王凯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据了解农业部推广中心数据显示,中国正在用9%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生产出占世界26%的农产品,养活21%的人口。中国粮食增产的40%都是依靠化肥,国家为保证农业生产,出台了系列政策优惠措施,在此些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化肥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尤其氮、磷肥的发展,从过去依靠进口,到自足,再到依靠出口来缓解国内供应压力。化肥产能的过剩,必然导致市场的恶性竞争,持续低迷的4年即是最好的验证。多年来我国始终存在化肥施用不合理、养分不均衡等问题,不仅造成养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农业投入成本增加,农产品质下降,而且引起土壤性质恶化、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粮食作物养分当季利用率氮肥为30%~35%,磷肥仅为15%~20%,钾肥为35%~50%,低于发达国家15%~20%个百分点,而且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如何有效施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以成为当下化肥企业必须考虑的方向。我公司想要做好化肥产业可以尝试从以下几进行发散。


一:促进化肥科技研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以前中国化肥生产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农业需求,需从国外大量进口化肥。但进入21世纪后,中国化肥进入大发展阶段,特别是近些年,内蒙古、新疆等有资源地区大量兴建化肥装置,中国氮肥、磷肥产能严重过剩。到2013年底,中国尿素产能已经达到8070万吨,比2012年增加787万吨,而2014年一季度,内蒙古又新增了2套80万吨尿素装置。据估计,2014年市场对尿素需求(包括国内需求和对外出口)约为6700万吨,产能过剩约1500万吨,由此导致尿素市场低迷。磷复肥的产能过剩同样严重,截至2013年底,中国磷酸二铵、磷酸一铵产能过剩的比例均超过100%。化肥需求增速放缓,有可能零增长或下降。


    化肥需求已远离了过去的高增长时代,随着科学施肥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业向工业转移,今后化肥需求增速会明显放缓,有些地方会出现零增长甚至下降。近期农业部也明确提出目标:到2020年实现农药、化肥用量零增长。农民用肥结构发生变化。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及机械化的大量使用,农民的用肥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农民使用低浓度化肥较多,现在更倾向于高浓度、缓控释效果好的肥料,既省时又省力。过去农民使用普通化肥多,现在水溶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也越来越受到青睐。


1.复合肥


    肥料复合化成趋势。过去农民使用尿素、碳铵、过磷酸钙、氯化钾等单元素肥较多,现在大多使用复合肥,因为复合肥一次施肥相当于把氮、磷、钾三种肥全部施完,省时省力,同时复合肥利用率要高出单质肥。近20年来,中国复合肥施用量增速显著高于氮肥、磷肥,以及化肥总施用量的增速。1980年中国化肥复合化率仅为2.1%,1990年提高到13.2%,2000年提高到22.1%,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32.3%。中国化肥的复合化率在不断提高,今后预计将超过50%。我国近年来在复合肥和新型肥料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化肥的生产、推广、应用等领域都有很大差距,其最终的表现就是化肥利用率,我国平均只有30-35%,而世界发达国家约为60%,如果以化肥的价格来衡量,2003年的时候进口复合肥和国产复合肥的价格差是300-500元/吨,而到了2013年,这个差距是1500-2000元,国产复合肥的价格10年几乎没有变化。


2.缓效释肥


    据相关统计,化肥投入约占农民进行种植业生产总投入的50%左右,发展中国家粮食增产中50%来自于化肥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当季氮肥利用率仅为20%~35%,磷肥的利用率为10%~20%, 钾肥的利用率为30%~60%, 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利用水平。肥料利用率低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还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因此缓控释肥料已经成为了肥料界研究领域中新的热点。相对于速效肥,有以下一些优点:


①.在水中的溶解度小,营养元素在土壤中释放缓慢,减少了营养元素的损失。
②.肥效长期、稳定,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植物在整个生产期对养分的需求。
③.由于肥料释放缓慢,一次大量施用不会导致土壤盐分过高而“烧苗”。
④.减少了施肥的数量和次数,节约成本。


3.有机肥


    有机肥料是指含有有机物质,既能提供农作物多种无机养分和有机养分,又能培肥改良土壤的一类肥料。其中绝大部分为农家就地取材,自行积制的。有机肥料是农业中养分的再循环和再利用部分,因此,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和作物收获物的增多,有机肥料的数量也有所增加。虽然近年来由于化肥投入的大量增加,有机肥料投入的养分所占的比例显著降低,但仍占养分总投入量的36.7%,有机肥料除含有氮、磷、钾和有机碳养分外,还可提供相当数量的中量、微量元素和氨基酸、核酸、糖、维生素等有机营养成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市场规模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2004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5.22亿元,同比增长110.76%。2008年,行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15.97亿元,同比增长94.31%。2009年行业销售规模有了新的突破,销售额达200.60亿元,同比增幅仅为72.98%。2010年,有机肥料行业市场依然保持升温,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17.63亿元,同比增长58.34%。2011年达519.14亿元,2012年达629.69亿元,同比增长21.30%。2013年前三季度,销售收入479.78亿元。总体来看,近几年来,我国有机肥料行业市场规模实现了快速的增长。

4.专用肥


    作物专用肥是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对不同元素吸收量研制生产的,通过对土壤养分含量特点的分析,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结合当地的习惯施肥水平,耕作制度以及自然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研制各种作物专用肥复混肥,并且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土壤在肥料中添加了各种有益微量元素和能够促进作物生长的刺激性物质,同时实行的“技物”配套服务技术,因此这逐渐成为解决肥料利用率低、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等问题的方法之一。


    当然现在有些合理运用化肥的想法也是不错的比如:加农药化肥,液体化肥,加硝化抑制剂的肥料。每一个想法都有它独特的看问题角度我们公司欲在现今激烈的企业竞争中活下去,就一定要把技术创新作为第一目标。

二:优化供销结构,降低购买成本


    化肥销售竞争,早已进入了终端客户竞争时代,谁抓住“一级经销商”或者“二级经销商”谁就获得销量的时代早已过时。近期有湖北个别大型企业表示,销售重心下移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他们今年就砍掉了不少中间代理商,而提高终端农户客户量。其实也正是随着销售重心的下移,使得化肥销售必须重视终端客户,只有通过农化服务、进村促销、专家下乡讲课等各种“接地气”的宣传和促销方式,直接对农服务,直接抓住抓牢终端客户,才能真正坚实根基、稳固发展,抓住市场份额和占有率。


  2015年年初,金正大将利用再融资20.6亿元斥资其中4.3亿元,在全国建设一个总部农化服务中心和100个区域农化服务中心,随着诸城农化服务中心的落成,这一农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也正式拉开了帷幕。这也标志着农村有了农资“4S店”。无独有偶,2015年2月2日史丹利公告称,公司拟出资人民币5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史丹利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在提升服务对象的农业种植效率,促进农业有序发展,同时也促进公司从肥料制造商向农业服务商的转型升级。

    目前农资存在供应严重过剩、中间渠道多而臃肿、系统农技服务缺失、行业高度分散等问题。而当农资遇上互联网,这种信息不对称和效率低下的环节将被互联网取代、提升,农资销售商业模式将被改写,农资销售一定会走上电商平台。农资电商大势所趋,这在业内已达成共识,但是农资销售需要强大的物流和服务、农资行业缺少全国性品牌、农资赊销陋习难改、农村支付系统缺乏、退货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仍需继续探讨。农资电商到底如何发展,目前仍处于摸石头过河阶段。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沈云昌预测,未来农资电商格局将呈现电商寡头化、服务远程化、行业细分化和仓储集中化四大趋势。面对农资终端的不断下沉,如果现有经销商能将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和平台服务整合一体化,将在电商时代脱颖而出。目前已陆续有企业、农资公司等开发、推广电商,预计后期农资电商将与时俱进更加普遍化、实用化。


三:因地制宜,合理优化施肥


1.普及化肥施用知识


    化肥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首先,肥料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提供作物养分,是作物生长的“粮食”, 是一种生产资料,其价值是可以衡量的,衡量的标准就是作物的产量、品质和对环境(含土壤环境、水体、大气)的影响,施用化肥意味着必须创造相应的价值,农民的最终衡量标准是收获的产量,既肥料投入产生的价值。同时,化肥又是一种商品,其包装、外观颜色、理化性质、品牌效应等都影响着产品的销售和使用,并且影响着产品的价格,化肥是一种流通的商品,要在生产、销售与流通中实现价值。化肥具有数量大、价值低,全年生产、季节施用,集中生产、分散施用,消费者是农民等特殊性。

    由于我国农户地块面积小,农民科技素质偏低,目前科学施肥技术水平仍然较低,普遍存在不合理的施肥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施肥量趋向于越多越好。受“粪大水勤、不用问人” 、“施肥越多产量越高”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投入化肥时不能根据作物产量水平和土壤肥力状况来合理投入,而是尽可能地多投入化肥,这在经济作物上十分突出。其次是施肥时期重基肥,轻追肥。随着施肥量的逐年增加和作物产量的提高以及土壤养分状况的改善,过去以适应中低产生产方式的重基肥施用的施肥模式应该转向以追肥来满足作物生育期养分需求的施肥模式。而我国现实生产中,受劳动力转移、施肥机械不匹配、化肥产品推广等多种因素影响,“一炮轰” 、“重基肥轻追肥”等却越来越普遍,由此造成农民施肥效益低、损失大等问题。第三是施肥方法不合理,养分损失巨大。在农民施肥中,铵态氮肥和尿素表施、施肥后大量灌水、磷肥撒施等施肥方法十分普遍,极易造成肥料养分损失,再加上有机肥施用量与化肥不匹配,养分损失非常严重,这也是我国作物施肥量很高而产量不高的重要原因。第四是施肥配套技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农村农业生产已经由过去的以男劳动力为主转向妇女和老人等(3861部队),迫切需要省时省力的肥料投入技术,如机械化施肥技术、缓控释肥料等新型肥料施用技术等。而目前生产中还是以传统的肥料投入技术为主,施肥配套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十分薄弱,这也是造成农民科学施肥技术水平低的重要原因。

2.根据当地土样结构


    我国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行动,这对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促进科学施肥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但是,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我国测土配方施肥近10年的经历,之所以受到垢病,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第一,我国测土配方施肥过于注重数据的收集整理,忽略了指导农田科学施肥的环节。众所周知,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重点在于通过土壤养分的测定,指导农民如何正确地施用肥料、施用多少肥料。而我们所进行的土壤测试工作,特别注重数据的正规性、传承性,严重忽略了数据的时效性,试想,从农民田间取走的土样,农民迫切想知道他们应该如何正确施肥,具体的土壤养分分析数据他们并不关心。如果今年的样品,明年还不知道分析结果,不能指导当季的施肥,农民的极积性就会严重下降,甚至都不配合工作。这也使得目前土壤养分速测箱发展快速的原因。

    第二,推广配方肥的针对性差。2008年以后,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则以配方肥的推广为主要抓手,这样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但是目前我国复(混)合肥料厂家众多,肥料厂家为了推广自家的肥料,也费尽了心思在生产适合农业生产需要的肥料,市场上的肥料很难再讲是不是配方肥。农业部门通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指定的肥料生产厂家已不能代表当地配方肥水平,未被指定的厂家所生产的肥料也不能认为不适合当地生产,这样没有针对性的配方肥推广则受到了未被认定配方肥企业的广泛垢病。从推广的效果看,农民也不十分接受。


    第三,农业推广部门的力量不足以支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是一项技术繁杂的工作,工作量极大,仅土壤样品的测试,按最初设计的每县每年3000个样品,分析完规定的指标,就需要2-3人专门在实验常年工作,而我国目前县级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是由县农业局执行的,且不说指导农民施肥环节,仅实验室一项,县级的农业局土壤肥料工作人员都不能承受。再则,政府项目、政府实施、政府监管、政府验收,是一个典型的运动员、裁判员于一身的工作。最后一公里的运动员永远是空位。


     测土配方施肥是农民最受欢迎的工作,做好这个工作,也必须从农民的要求开始,具体为:

    第一,建立项目实施、监督的完善体系。测土配方施肥要以农民的需求为第一要务,把测土配方施肥的具体工作以政府招标形式委托给有能力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或社会团体甚至是社会化服务组织,政府从项目的实施者转变为监管者。真正用工程的管理方式管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这样,政府可采用“购买服务”的形式,从具体项目中解脱出来,有精力去思考、去监督,把测土配方测落到实处。


    第二,测土配方施肥必须具体服务到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是服务农民的,可以根据农民的要求程度不同,优先服务那些要求强烈的农民,在人力、物力、财力充分时,再去主动服务那些对测土配方施肥没有认识的农民。把被动服务与主动服务相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全体农民的科学施肥水平,但工作要有先后,否则,永远是距最终目标相差一公里。


    第三,测土配方施肥是一个科学性、技术性和生产性很强的项目,不能以数据的继承性影响数据的时效性,测土配方施肥的数据应以实效性优先的原则,否则就失去了测土配方施肥的意义。如果有继承的需要,可重新申请国家项目如第三次土壤普查等。


    第四,提高测土配方施肥的创新意识。测土配方施肥不同于土壤肥料的科学研究,采用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提高土壤样品的测试效率,满足农民对测土配方施肥的需求,是测土配方施肥的必由之路。


    第五,鼓励企业真正参与到测土配方施肥的活动中。目前大部分肥料生产企业都是高举“测土配方施肥”大旗,有些企业印着“测土配方施肥”的宣传车就有几百辆,但仔细检查发现,这些企业既没有测土化验的设备,也没有专门从事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人员。肥料生产企业是测土配方施肥行动中离农民最近的一个环节,测土配方施肥这个接力棒能否交到农民手中,企业是关键的一环。但是,如何引导企业真正参与到测土配方施肥行动中,仅靠“农企对接”这个简单形式还不够,还需要对企业进行系统的培训,从政策上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