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5日上午11时许,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鲜花夺目,暖意浓浓,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当选的领导集体正在这里举行记者见面会。会场庄严大气,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声音向全世界传递着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施政理念和奋斗目标,语言朴实无华,其中一句“打铁还需自身硬”让我铭记,浅显易懂,但内涵深刻,寓意悠长,让我对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方面充满憧憬和期待。
有趣的是,“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在国内家喻户晓的句子,国外媒体在对他的翻译中却出现了歧义,翻译成中文的解释是:英国《每日电讯报》给出的翻译是“为了打铁,你的铁锤得硬”;美国CNN以及《纽约时报》的翻译是“为了打铁,打铁的人得强壮”;BBC给出的解释就是“打铁还需铁本身硬”。究竟是铁锤“硬”,还是铁本身“硬”,还是打铁人身体“硬”?虽然事后新华社为避免混淆,给出的翻译干脆不提“打铁”的事。细细品味,对于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所占的角度不同,理解内容自然也不一样。据有关媒体报道,有的地方还专门召开专题会,对这句话进行学习解读。
俗话说,天下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破屋之下,被烧的通红的铁块放在大铁墩之上,铁匠师傅抡起大锤将铁块一遍又一遍地进行铸打,无论严寒,铁锤之下,挥汗如雨,“打铁”需要大力气,大气魄,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虽然是一个较为原始的工艺,但最后成品的外表美观,使用效果,坚硬与否,都全凭铁匠师傅一锤一锤反复铸炼而出。铁锤“硬”,身体不“硬”不行;身体“硬”,打铁技术不“硬”也不行;技术好,铁件材质不“硬”还是不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都合情合理,所以各家媒体的理解都是有道理的,但关键是要“自身硬”。
云南省处于祖国西南边陲,资源丰富,伴随着改革开放,云南省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全省工业经过一轮大整合和调整,为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但是高速发展的背后带来的隐忧是存在的,全省主要工业企业大而不强,部分整合后的企业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同质化竞争严重,这是一方面的“不硬”;另一方面,现省属国有企业主要依靠资源垄断发展,在对资源的加工利用技术上没有进行深入的改造,一些企业的新建项目较多,产能过剩严重,有些企业的开工率严重不足,一些问题在近年金融危机中显得尤为突出,缺少科学的规划也彰显出我省工业基础仍然较为薄弱,这是另外一方面的“不硬”;此外,作为我国最为西部的省份,改革开放相对较晚,一些企业对在新时期下运营的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的认识和经验积累也较为浅薄,加上地域环境和人文意识,尤其是部分地区政府的服务意识较为滞后,造成管理人才流失、优质的管理资源浪费,这一方面的“不硬”给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如何才能让省属企业自身“变硬”,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协调发展?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自身硬”首先需要做的是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到质量和效益上来,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观念,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自身硬”还需要站在全球化视野的高度,提高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十八大报告》同时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自身硬”还需要引入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理念,改变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方法,让企业的管理更加精细,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要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推进企业进一步的深度整合,发挥集团优势,集约优势,行业优势,促进形成有机的整体。
“打铁还需自身硬”本身就是一种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员工是企业组成的最小细胞,是很多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员工自身素质的好坏、操作技能水平的高低,管理技能的优劣,都会对企业最后打出成品品质的高低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自身硬”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加强培训,无论是操作水平还是管理技能,都变得“强壮”起来,更好更快地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