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间:2007-07-09
浏览:517
投稿:null
文作者:制水 小老乡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制水 小老乡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我们上小学时都学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那时候,不管是家中父母还是学校的老师,都会教育我们要学会节俭、节约。“节约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也深深烙在我们儿时的心灵:一小节铅笔直到用到短得无法握住才丢掉;吃饭的时候从来不剩饭;只要看到哪儿的龙头没关也会随手关上……虽然那时候并不知道节约的意义,但节约也慢慢成了一种习惯。
然而,这种习惯什么时候开始不复存在了呢?
如今,我们的消费观念也开始转变:找多少用多少,有多少用多少,甚到超出拥有的范围。打饭的时候,碗里盛得满满的,也不管肚子是否装得下,还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这是我花了钱的!节水、节电更是不可能:电脑长开,长明灯通宵达旦――反正云天化是很少停电的,我一个人又用不了多少,那来那么多的忧患意识。什么节约资源、节约能源不是杞人忧天吗。且不知若地球上人人都是这样想这样做的话,地球总有一天也会毁于一旦了。我还听到这样的话,水富这地方什么都可能会缺,唯独水富足,要不怎么叫‘水富’呢?守着一条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必要节约用水……等等云尔。我们活在奢侈的生活里尽情挥霍,并美名其曰“大方、豪爽、洒脱”,节约意识在我们这个世纪开始消失,铺张浪费却比比皆是,什么“节约已经过时”、“挥霍是富有的象征”、“人生基苦短,能消费就消费,才不妄活一辈子”…… 社会在进步,温饱生活奔小康,小康却演变成了挥霍浪费的小资,这样大的转变是什么导致的呢?值得反思。
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都没了“节约意识”,节约这样的传统美德都不能得以传承下去,那么,今天提倡的“节能减排”、“节约型社会”这样的新词儿又如何落实在得动上呢?
眼看着地球将要变成商业场上“适者生存”的恶势环境,还好地球上还有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不能看着社会就些迷途,于是向社会发起呼吁,与社会大众产生共鸣,那些铺张浪费者也意识到了危机所在,开始觉悟,共同建设“节约型社会”。
节约也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德,而是要成为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责任,对自己、对社会、对后世人、对我们的地球的一种责任。我们不仅要把“节约意识”铭刻在脑子里,融化在血液中,更要落实在行动上。泰山成其大是因它不让土壤,江海之深广在于它不择细流。世间万物尤为如此,何况人。俭以修身,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把中华的传统美德变为己任。浙江大学副校长冯培恩这样说过:“每个公民都应当摒弃讲排场、摆阔气、爱面子、相互攀比的陈旧观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粒米、一块煤……不要小看我们身边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如果人人都把节约资源意识渗透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13亿人将会创造惊人的数字,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将会做出巨大贡献。”
今年的“节能宣传周”已经过去了,但是,人们的节约行为不仅仅只是一个星期,而是要借“节能宣传周”宣传知识、提高认识,加深意识,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如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让节约成为一种责任――如子女对父母的爱一样重要。
节约需要付诸于实际行动,更需要创新。节约不再是单纯地从金钱、经济上来考虑问题了,在把节约做到实处的同时,更需要节约技术的创新。有些“浪费”,并不像“挥金如土”那般简单,灌脓的伤口,表面上看似医治好了,但脓水却还在皮下漫延、腐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节约也是一样的道理,节约纸张、节约粮食、节约水电、节约资源等,仅从表面上节约并不能达到真真的节约,“治标不治本”不能解决本质的问题。节约还需要从节约技术上来创新。如今,一些企业已经把节约列入“6S管理"排为第"7S"。节约的创新需要的是节约时间、节约技术、节约人才。
地球资源的危机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人们开始思考怎样节约。
改变从现在开始,呼吁、号召、倡导、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带动大家一起来节约,所谓“众人拾材火焰高”,相信,我们的行动会让生命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