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P.E.T 父母能效训练
分享:
时间:2018-02-08 浏览:845 投稿:电仪车间 文作者:郑於枋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郑於枋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第一次听到P.E.T时,当时我正和朋友身心疲惫互诉“衷肠”,如何让孩子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能够更好的被社会接纳。身边的一位同事则热情的介绍P.E.T育儿老师(薇薇老师)给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新手妈妈的问题及困惑,我觉得可以试一试。

 

     第一次了解“P.E.T”是从薇薇老师的朋友圈开始的,当我看到她们幼儿园的小朋友自然的“爬高望远”,而且这种行为是鼓舞的。这与我们常规的教育法则不一样,到后来,幼儿园的小盆友自然相约摘玉米,摘柿子,用木头做手工,我觉得“P.E.T”有点意思。尤其,在参加两场“P.E.T”分享交流会后及与薇薇老师接触,交流后,原来在亲子教育,亲子关系,父母诟病还真不少,到目前,我没有比它更好的方法来引导,教育我的孩子。我开始正式的接纳“P.E.T”。

 

     在对“P.E.T”或者说华德福教育的了解中,学习发现了一些自己从未认识或者意识到的问题。身边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类问题,可能也犯一样的错误,我们批判,否定,甚至不能完全接纳她,他个体本身,我们或许还会说教(这样是不对,不要这样…….),利诱(不能这样,听话,妈妈,就给你买东西吃……),惩罚(不听话,去厕所门口站着……),性子急躁的父母,爆揍完孩子后,情绪已到崩溃的边缘,冷静下来又十分愧疚;回头想想作为父母,我们的诟病还真是蛮多的。

 

     我是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性子急躁,对孩子期待很高或者说不能完全接纳他的本身,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棒棍之下出好人”,以致孩子没被我少揍。在接触“P.E.T”后,我开始试着改变我的脾气以及我俩的交流方式,试着接纳不完美的我们。孩子的身上悄然发生着改变,发生问题时,不再是哭闹,而是试着说出自己想法,勇敢说出自己的需求。他有了情绪的表达,而我们父母也变得更加包容,我们已经接纳他就是这样的孩子,真正的爱:就是爱他本来的样子。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带刚满三岁的他,去医院补牙,在挂号前,我们就是试着与他沟通:你的牙齿坏掉了,需要修复。在医生给他检查时,他都是挺配合的,医生边检查边说:“三岁孩子补牙,怕孩子不愿意额,一百个孩子只有两三个可以,许多四五岁的孩子还哭不让弄”。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想到之前身边许多小朋友都抗拒补牙,说可以试一试,医生同意了。他开始都好好地,可是当要坐上去时,看到各种医用设备直接哭了。好吧,我们抱着他坐在走廊里,心里想错过这次补牙机会,很麻烦,不如再好好的给他沟通一下吧。我和爸爸很认真的告诉他事实和结果,宝贝你牙齿坏了,再不修补,以后可能会痛,严重的话,什么东西都不能吃了,接着给他讲了一个啄木鸟给大树看病的故事。然后,他顺利补牙,整个过程十分配合。

 

     P.E.T的教育吸引我的三点:

     一、教学新颖融入传统文化
     在P.E.T的教学中,十分注重环境的影响及氛围的营造,座椅的摆设,花草布置,光线的明亮都有着极高要求,他们认为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会更好引导孩子们。他们所营造的氛围,不是打着“鸡血”的成功学、让人亢奋营销学,而是一种让人舒适,想要亲近,主动亲近的氛围。例如:在交流会前,南北小调《春歌》的演唱,轻缓的小曲,优美的古诗词让大家耳目一新。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中国元素的嵌入,由诗经《采蘩》,《采莲》、以及《敕勒歌》等改变的歌曲,唱比背更有趣,娱中施教,给小朋友营造爱上国学国艺的氛围,轻松学习中国瑰宝。
     二、P.E.T.教育理念与中国精髓的传统育儿文化相符
     孩子的思想,行为受后天的影响较大,在这些因素中,家庭关系,环境又是主要因素。这与中国“人之初,性本善”哲理颇为相似,每个孩子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这张白纸即将涂满的色彩将受到环境和家庭关系共同影响。古有“孟母三迁”和“岳母刺字”,充分体现后天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三、P.E.T优于传统教育,学会聆听,更包容,理性
     在当今社会,以孩子成绩论“英雄”成为普遍现象,许多父母会忽略掉孩子自身的优点,心里真实想法、情绪,或缺少沟通技巧,难以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在P.E.T教育中,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爱是接纳他的一切,父母关于爱的表达为:不越界,不批判,是看见,但不拆穿…… 聆听孩子的心声,让他们勇敢的表达自己,敢于表达自己,而不是利用父母的权威来打断,干涉;许多初为人父、人母时,感觉自己衣服上贴上“父母”标识时,他们认为他们应该表现出为人者父母的行为(老实说,以前我经常这么做),但父母是人,不是神,也会犯错。包容并等于无原则的接纳,父母确实难以接纳孩子某一行为时,无须伪装或懊恼,可以有自己真实的表现,现在我们所接纳的是孩子这个个体,而不是他此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