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云天要闻 基层短波 关注观察 在线报刊 党建之窗 勤政廉政 工会园地 云天青年 知行学堂 图说云天 员工文苑 文化理念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知行首页 经典荐读 管理实践 学习分享 活动集锦 藏书一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中心 -> 学习分享
  我读《中国知青终结》——上  
发布日期: 2012-06-13 来源: 小月 我要发表评论[0]
 
  这是一部关于热血知青的全纪录,通过对一段被遗忘的历史的还原,再现了上世纪60年代,在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大潮中,涌现出的一批特殊知青。

  他们为何偷越国境?投身于金三角武装革命运动? 
  他们为何在战场上悍不畏死?又为何出现大批逃兵? 

  他们为何发动红色游击队内部暴动?又为何宁愿坐牢也不愿被引渡回国?…… 
 
--这是写在该书封底的一段话。

  曾是知青的著名作家邓贤,在千辛万苦的探访那些已经消失在茫茫人海中的境外红色知青幸存者之后,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本只有249页《中国知青终结》,为社会、为世界、为我们这些曾是知青的群体,揭开历史真相,展现那一段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往事。

   本书的《楔子》首先介绍了公元1970年岁末的一天,在地处萨尔温江流域的L城忽然遭到大批来自金三角红色游击队的围攻。
  这场前所未有的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后来,一支政府机动部队意外地提前赶到,岌岌可危的L城在这支有武装直升机和战斗机的掩护下,向红色游击队的侧翼发起出其不意的进攻,从而为城内守军解了围。战机急转,游击队被迫撤退,顾不上掩埋或者带走阵亡的战友的遗体,卷起伤痕累累、残缺的战旗,抬着受伤战友很快消失在黑黝黝的河谷和山林之中。

  《楔子》里这样描写“在政府军打扫战场的时候才赫然发现,这些阵亡的战士,看上起年纪很轻,只有十六七岁的样子,喉结刚开始若隐若现,嘴唇上还没来得及长出毛茸茸的胡须,他们不像刚刚经历过残酷战场上的血火厮杀,而像是在上学的路上贪玩过了头,安静地睡着了一样……
  在一个年轻的战死者的身上,他们找到一块残缺不全的红布袖章,上面能够辨认出红卫兵三个汉字……“政府军的一个和军官将这个重大发现上报上司,上司又通过外交渠道向中国提出照会,但是中国方面严正回答:中国在境外没有军队,也从来没有派过一兵一卒出境……

  无名死者化入泥土,深入历史的河流。后来L城郊外的战场上有一种不知名的小红花热烈怒发,灿若云霞,当地人称之为“啊娜米--莫”。
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汉人的血”。

  如果说短短的一个楔子,足以让这本书引人入胜,勾起读者强烈读下去的欲望,那么第一章《高山下的花环》中,通过上个世纪90年代,在西南边陲的某一个小县城,对一位残疾的红色游击队知青旅战士无声无息的在家中去世的故事的描写,则引发出后来本书的全部内容,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不忍放下。

  从《高山下的花环》开始,书中的人物一个个闪亮登场,然而这些闪亮登场的人物的命运又时什么样子的呢?

   经历过境外多年的战场生活,他们大都是残疾人,而因为当年他们是属于非法出境,所以,尽管他们是因打仗致残,但是回国之后政府不承认,后果自负,所以不能享受伤残军人应该的的待遇和政策照顾,回国以后的他们,在社会的最底层仍然挣扎着生活着;然而,对此,他们说“境外回来的知青,能活着就该知足了,除了身上少了一些零件,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他们也曾经组织起来,为他们的工龄等待遇,请求政府为他们落实政策。要知道,这些都是过了知天命年龄的老知青,当人类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进21世纪,当一穷二白的中国人已经崛起许多走向世界级的企业家、董事长、大街上越来越多的“奔驰”、“宝马”、“路虎”如同过江之鲫,《财富》杂志年年都在公布中国的亿万富翁排行榜,新诞生的成功人士、白领阶级和大大小小的老板成几何级数字快速增长的时候,他们却还在争取什么……工龄!

  对此,作者邓贤的心中布满心酸苍凉的阴影!而我,读到这里,早已却唏嘘不已!

  我应该唏嘘不已!为书中描写的这些人物和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

  回到国内的老知青、当年叱咤风云的红色游击队的将领、士兵的生活如此,即便是留在国外,没回来的当年的红色游击队的知青,生活也是惨不忍睹。

  留在境外的他们不是华侨,因为他们仍然属于黑人黑户,没有地位,没有金钱、没有身份,如同当年凭着一腔热血偷渡国外参加红色游击队时候隐姓埋名一样,至今,他们不敢启用自己的真实的姓名,在心里,他们思念祖国、思念亲人,然而即便是一江之隔,他们却有家不能回;为了生存,为了节约车费,他们有的每天清晨起床,徒步三个小时在八点钟之前赶到公司上班,否则就会被老板炒鱿鱼!他们有的在一个小阁楼上租用一间小屋,为了省钱,炎热的气候里忍受蚊虫叮咬、热不可耐,而不能动一下那台老式的电风扇,默默工作!

  但是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是一个团结的、有着高度凝聚力群体,他们之间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人有难,其他人便会义不容辞前来相助,哪怕是不远千里。文中前面提到的90年代在西南边陲家中因病去世的那位老知青,身边没有亲人,民政局代替处理了后事,处理后事的时候在他的枕头下发现了一个小本子,小本子上记满了一些人的名字和地址,当民政局按照名单和地址电话找到这些人的时候,这些人却从四面八方赶到了病故老知青的身边,有的拄着双拐,有的坐在轮椅上,他们默默地为老知青送葬,又默默地将老知青下葬,当离开老知青的时候,他们将老知青生前欠他们的一万元现金捐给了当地的希望小学,没有任何要求,只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每年的春天在他的墓前种上几棵树木。

  如果没有同生死、共患难的共同经历,如果没有一起出生入死的生死情,如果没有一起经历血火厮杀拼命精神,如果没有共同的命运将他们联系子一起,又哪来的这种战友深情?
   作者邓贤,以细腻的笔法描写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境外红色游击队的红色战士;以真实的态度再现那段已经被人们遗忘了的历史;以穷追不舍的精神追查到境外,寻找当年一个个隐姓埋名生活在地下的当年的一个个红色游击队的官兵;并以饱满的激情写下了红色游击队的当年的一场场激烈、甚至是惨烈的战斗。
  刚打开首页,我就被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段文字乃至书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描写的每一个人物深深吸引,继而,嗟叹不已,为书中的每一个叙述;唏嘘不已,为书中每一个人物的命运;赞叹不已,为书中每一个为红色革命献身的年轻的我的同龄人。
 
 
云南水富云天化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 主办
Tel:3107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本站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复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