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红之创业篇:白手起家创奇迹 奉献精神铸丰碑
分享:
时间:2005-11-23 浏览:279 投稿:null 文作者:YTTV 赵晓梅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YTTV 赵晓梅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前言:春秋轮回,光阴如梭。转眼间,云天化已进入而立之年。三十多年的风雨,泪水伴着汗水,一天天,一年年,就这样走过来,走下去。
    回首过去,我们一次次超越自我,创造辉煌,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使得云天化能够30年基业长青?是什么使得云天化能够神话般的挺立潮头?又是什么使得云天化能够诞生出这许多的奇迹? 
    在合成氨、尿素装置向着新的世界纪录发起最后冲刺的时候,本台从今天起开始陆续推出“百日红”专题报道,我们希望能够通过镜头的延伸,探寻云天化30年发展的历史印迹,并从中去体验、去感悟云天化独特的企业魅力。

                     创业篇:白手起家创奇迹 奉献精神铸丰碑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创业历史,然而,云天化的创业历史却更为坚苦卓绝!更为可歌可泣!30多年前,在一个“乱石荒滩茅草深,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地方,云天化的建设者们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仅用三年时间就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化工企业。今天我们的“百日红”专题报道,就将为大家再现那段艰辛的创业历程。

    1974年10月的一天,在滇蜀交界的玛瑙山下,在金沙江畔的一片荒滩上,响起了震耳的轰隆声。从此,安富坝这方贫瘠的土地,结束了她冷寂的命运。

    1973年,云南省燃化局一位去北京出差的同志了解到,国家从国外引进的13套大型化肥装置还有部分没有选定厂址。于是,在云南省建设天然气化工厂的梦想,由一批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的人们一点点描绘得清晰起来。

    (采访:第一任厂长 陶遵繁:在地图上看,凡是金沙江边上有点平的地方,都划上圆圈去看看。当时划了三圈,一个是豆坝对面的周坝,第二个就是安富坝,第三个是上面的娄坝。先看的是娄坝,这是云南境内的,安富坝和周坝是四川境内的。先上云南的,其他人上去了,我们没有去,他们说不要来了,上面太小;另外离江远、陡,往上面运东西很难,所以就没去了。后来又到了会仪公社(建设坝),目的是比较一下省里原先选的地方。那个地方还可以,但赶不上安富坝,所以就到安富坝看,这就到四川境内选厂址了。)

    (采访:原云南省计委副书 记杨正南:应该说一说的就是,四川同志对我们建设云天化是完全以党和国家的事业来考虑,没有本位思想,没有说我的气调给你云南(不愿意)。我们在那里建厂,土地占别人的,土地、原料、能源、资金四要素中,三种要素都是四川给我们的,四川没有觉得不应该。)

    (采访:第一任厂长 陶遵繁:三个公社里两个带“安”字,一个带“富”字,滚坎坝挺难听的,所以就把它改成安富坝,这安富坝是咱们给起的名字。)

    经过争取项目、选择厂址、协商划地、组建指挥部、工程设计、施工准备等一系列紧张繁忙的前期工作,1974年10月4日,云南天然气化工厂正式破土动工,揭开了建设大会战的序幕。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创业历史,然而,云天化的创业历史却更为坚苦卓绝!更为可歌可泣!由于“文革”动乱,使开工工期比合同晚了近10个月,给建设增加了极大的压力;现场火车、汽车、水、电、电报电话五不通、工业协作条件差,成为了工程建设的极大障碍;而夏天酷热高温、冬天水下施工、食品供应紧张等等,更增加了施工建设的艰苦性。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参加大会战的建设者们却从没叫过一声苦、一声累!

    (采访:建设指挥部指挥长 李铎:当时建厂条件是很差的,在全国十三套化肥装置中,云天化的建厂条件是最差的。没有电、没有路、没有码头,火车汽车都不方便。)

    (采访:第一任厂党委书记 石光:当时大家喝的是泥巴水,吃的是钢管菜,一把泪,一把汗。)

    (采访: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 周大鹏:我们这些人,就和工人打在一起喽,和群众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吃呀、住呀、劳动、工作、娱乐都在一起,有什么大家一起商量,大家讨论,发扬民主。)

    (采访:第一任厂党委书记 石光:推土的那些姑娘,用蹦蹦车挖土方,白天、晚上干呀,下来以后都不会走路了。)

     氨合成塔、二氧化碳汽提塔、尿素合成塔都是云天化的主要装置,它们来自国外,安装生产技术也来自国外,而在外国专家面前,云天化人却一次次让他们大跌眼镜。

    (采访:第一任厂长 陶遵繁:合成氨的再生塔高,我们说要一下就到位,一下就对正,他们(美国人)说你们办不到,你们办到了我(美国人)请客。在吊装的时候,下面都弄好了,不会有问题,所以一下子就正了,塔正灯亮啊!他佩服,非常佩服。荷兰的呢,打白旗呀!那是吊尿素合成塔,吊法特殊,不是在底下吊起来放上去,它是在框架都好了。我们是在底朝上吊上去,他就说不行,在翻身朝下落的时候,他弄了一个白手绢打白旗,说他输了,他打白旗投降了。)

    (采访:建设指挥部指挥长 李铎:至于说这个工程中,出现了许多奇迹,这也是很动人的,比如横江大桥,在洪水冲的情况下,架一次到中间又被水冲坏,在这种情况下,一年就架完了,就通车了。我们从江岸付家庙开始修这个管道,修六十里的路,九十六公里的管道,还要架输电线、通信线,这样子,一年多就完成了。)

    云天化的建设大会战,就这样在建设者们汗水与心血的交织下艰辛的进行着。经过36个月零26天的艰苦努力,在昔日那方贫瘠的土地,已经矗立起了一座高科技的化工城,1977年10月29日和30日,尿素、合成氨装置分别产出合格产品,从此,结束了云南不产尿素的历史。

    30多年后,当我们漫步在这仅有3平方公里的坝子上,能够想到的不仅是1974年建厂时的那片乱石荒滩,也不仅是那群喊着劳动号子拖拉大件设备的建设者。在这一切后面,凝聚的是一种精神――云天化精神,它成为了鼓舞和激励云天化人管好企业,发展企业,推动企业不断前进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并将陪伴着云天化人创造出更加辉煌美好的明天。